聽新聞
          
        記者 史一棋 申少鐵
伴隨居民健康意識提升,我國健康體檢需求持續增長,商業體檢機構應運而生并發展壯大。然而,隨著個別負面事件的曝光,與商業體檢相關的一些問題浮出水面:誘導消費、過度檢查、漏診誤診、售后缺位……如何規范行業秩序、筑牢健康體檢防線,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制造健康焦慮,誘導消費者增加不必要甚至有害的檢查項目
有消費者反映,一些商業體檢機構會通過制造健康焦慮、模糊套餐內容,引導消費者增加檢查項目。
前段時間,廣東惠州市讀者劉先生帶著家里老人去體檢。在前期的電話預約環節,他選擇了1268元的老年體檢套餐,客服介紹該套餐“全面篩查,性價比高,適合居家老人的健康管理”。
“到了現場我發現情況不對,推銷員一直對著老人介紹其他體檢項目。老人相關知識了解不多,聽到對方介紹每年肝癌、肺癌死亡率之類的話,就決定臨時加項目。”劉先生告訴記者,最終他們加了肝癌、肺癌風險評估,阿爾茨海默病檢測等項目,總費用超過3000元。
“看起來,體檢機構沒有強制搭售,增加項目屬客戶自愿選擇,也都是明碼標價,但他們通過片面信息增加老人焦慮的方式令人感到不適。陪老人體檢的子女一般都是孝順的,很少會當場拒絕。”劉先生表示。
同樣,在黑貓投訴平臺上,一名網友留言:“我為婆婆購買了593元的體檢套餐。去抽血時,婆婆被護士誤導,又加了562.8元的檢查項目。”讓這名網友無法接受的是,增加的項目是他們不需要的。如幽門螺桿菌的篩查,婆婆已經在半年前單位組織的常規體檢中檢測過了,“但護士說體檢就講究全面,醫生要根據身體的綜合指標判斷,只檢測個別項目達不到體檢效果。婆婆聽后連連點頭。”
除了為了追求所謂的全面而做不需要的檢查,還有一些項目價格高,篩查價值也因人而異。上海市普陀區中醫醫院內科主任章諳鳴接診過一位患者,由于迷信所謂的“高端基因篩查”而忽略了基礎的腸鏡檢查,導致未能及時發現體內的早期腸癌病灶。而這類“高端基因篩查”,價格動輒上萬元。
“部分體檢機構利用大眾對疑難病癥的恐懼,大力推廣基因檢測、腫瘤標志物檢測、PET—CT等高價檢測。這些項目對普通人群的篩查價值有限。”章諳鳴介紹,2024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在相關文件中明確指出,不推薦將腫瘤標志物檢測作為常規癌癥篩查手段。《中國腫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識(2025)》也強調,無特殊風險因素的健康人群無需頻繁進行此類檢查。全而無用的高價體檢加項不僅增加了體檢者的經濟負擔,而且高頻或帶輻射的檢查還可能帶來身心傷害。
商業體檢出現漏診誤診,準確度遭質疑,消耗消費者信任
“我在上海市一家體檢機構體檢,B超未查出腎囊腫,一個多月后因腰疼去上海中山醫院查出右腎囊腫1.2厘米。如果我沒第二次去醫院檢查,后果不堪設想。”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一名網友投訴說,“這讓我對此機構檢查結果極其不信任。要求退款時,對方態度極惡劣,不承認他們的檢查失誤。”
檢索相關信息,類似投訴并不鮮見,被投訴者甚至包括知名體檢機構。而在各地已公布的司法案例中,不乏涉及體檢機構漏診問題的案例。廣東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公開了一起因體檢漏診引發的糾紛案件:某公司員工陳某參加單位組織的體檢,由某門診公司提供胸部CT檢查服務,結果顯示雙肺“未見異常”。兩年后,陳某再次到該機構體檢時,CT檢查提示左上肺存在實性結節灶,建議隨訪復查,隨后確診為左上肺低分化腺癌ⅢA期(晚期)。陳某因此訴諸法庭,最終法院審理認為,某門診公司對陳某進行影像檢查時存在漏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無獨有偶,陜西西安市讀者孫女士前往一家體檢中心體檢時,原本在西安市西京醫院檢查出的類風濕因子陽性,竟然變成了陰性。“后來證明是商業機構誤診,他們道歉并重新檢測。”孫女士說。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條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據此,如果體檢機構誤診漏診,使體檢者未能及時發現病情、延誤最佳治療時機,也可能面臨追責。
還有的體檢讓消費者虛驚一場。“我帶媽媽去黑龍江哈爾濱市一家體檢中心檢查出來磨玻璃狀結節0.7厘米,中心的醫生說大于0.8厘米就會變成癌,建議3個月后復查。我和媽媽都嚇壞了,到醫院自費拍了增強CT,結果醫院的專家說這就是個普通的實性結節,還有可能是新冠陽性后引起的炎癥反應。”
在“人民投訴”上,一名網友說,即使沒造成嚴重后果,類似誤診也消耗了消費者對商業體檢的信任。
一些商業體檢機構醫療資質欠缺,體檢報告解讀敷衍
盤點消費者對體檢機構的疑慮,除了檢查項目與結果可信度外,還涉及部分商業體檢機構在人員資質、設備維護及售后服務等方面的欠缺。《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要求體檢機構至少有2名內科或外科副高以上任職資格的執業醫師,至少有10名注冊護士,但實踐中不少體檢機構達不到這一標準。
近年來,有新聞報道曝光一些商業體檢機構使用無資質醫師,甚至還有用護士冒充醫生的現象。2024年國家衛生健康委抽檢發現,部分體檢機構存在技師代醫師閱片現象,且CT閱片平均時間遠低于公立醫院的平均值。
設備老化同樣值得警惕。2023年8月,浙江寧波市場監管部門查出一家體檢中心使用本該報廢的血沉儀,該設備超期服役期間已進行5200余人次檢測。
一些體檢機構還存在體檢報告解讀敷衍現象。河南鄭州市讀者崔先生前往本地一家商業體檢中心,“體檢完后,厚厚的檢查報告,標著上上下下的箭頭,一般人哪看得明白?負責解讀的醫生說有些指標不好,要來定期復查。當我問平時如何養護,他只回答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還順便推銷起了保健品。”崔先生說。
《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明確指出,健康體檢旨在準確評估個體健康狀況、早期識別疾病風險因素和潛在健康隱患。而當前不少體檢服務仍停留在“一次性交易”上,即最終只提供一份檢測結果報告,忽視個體化的健康風險評估和干預指導,也難以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健康管理方案。
“報告解讀本應是體檢流程的重要一環,如此敷衍了事,無法幫助我們真實了解自身健康情況,使體檢的效果大打折扣。”崔先生表示,希望未來能出臺相關規定規范體檢報告解讀流程。
專家建議配強資質和專業力量,提升操作規范性,強化執業監管
與公立醫院體檢部門相比,商業體檢機構通常采用預約制,流程高效,環境舒適,且提供一對一導檢服務,私密性強,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專家認為,體檢的本質是健康風險篩查,雖然當前的技術還無法查出所有疾病,但體檢機構可以通過規范管理、提升業務能力等方式,最大限度提高體檢的準確性,降低漏檢、誤診的風險。
“為了增加營業額,營銷對于商業機構而言是很正常的,但一定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北京中醫藥大學法律系教授鄧勇認為,商業體檢機構須嚴格遵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向客戶提供真實、準確、完整的體檢信息,不得虛假宣傳或誤導客戶;在宣傳內容上,突出體檢服務的專業性、準確性,避免使用夸大、誤導性的語言;如實告知客戶體檢項目的風險和局限性,讓客戶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主選擇。
針對現行健康體檢管理相關法規尚需完善的問題,鄧勇建議盡快修訂細化行業條文,明確體檢機構的責任、義務及違規處罰標準,為主管部門監管與消費者維權提供清晰依據,以較好解決消費者投訴較多的誘導消費、過度檢查等問題。
目前,一些地方已經做出有益探索。今年7月,京津冀三地發布《健康體檢質量控制規范》區域協同地方標準,聚焦健康體檢全流程管理,從結構質量、過程質量、結果質量3個維度,對體檢指標等作出明確規定。這有利于健全體檢質量控制體系,將為區域內廣大民眾提供更加優質、可靠的健康體檢服務。
此外,現行法規執行力度不足,對違規行為處罰偏輕,難以形成有效威懾。“有關部門在體檢機構資質審核、日常運營監管等方面尚存在監管空白,導致部分商業體檢機構資質不達標、操作不規范。強化執業監督管理很有必要。”鄧勇建議,衛健部門和市場監管部門應不定期對體檢機構進行抽檢,嚴肅處理偽造從業人員資質、夸大宣傳等違規行為;還應建立健全投訴處理平臺,簡化消費者維權流程。
對于消費者普遍反映的漏診誤診問題,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體檢中心主任、主任醫師馬學華認為,體檢機構減少漏診誤診現象、提升報告準確性的核心在于構建“技術—人員—流程—管理”四位一體的質量保障體系,通過精細化管理和技術創新實現全鏈條風險控制。
“商業體檢機構不妨學習參考公立醫院體檢部門的業務模式。比如,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體檢中心建強人才隊伍,要求主檢醫師需具備5年以上臨床經驗及副高以上職稱,檢驗人員需通過臨床檢驗專業技術資格認證;同時采取三級審核機制,以保證報告的準確性。”馬學華說。
構建制度保障的同時,售后服務質量也要跟上。馬學華表示,體檢報告解讀需以受檢者為中心,通過內容標準化、形式可視化、服務個性化實現精準溝通。當受檢者體檢指標出現問題時,可按照指標風險等級,通過體檢報告上的文字以及發短信、打電話等方式,結合專業解讀等服務,及時提醒體檢者進行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閔靖涵參與采寫)
      
      
        分享成功
        
      
        相關推薦
      
參與評論積分 龍珠商城兌好禮
打開第1眼TV-華龍網查看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