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平: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
2025-11-04 06:27:29 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重農固本,國之大綱。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高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效能。這是補上農業農村現代化短板的重要一步,有助于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美好愿景。
近年來,圍繞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力度越來越大,覆蓋面越來越廣,制度體系越來越成熟。“十四五”以來,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達10.8萬億元,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超過10%。截至目前,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達5.47萬億元,涉農貸款余額達53.19萬億元。這些真金白銀的投入,讓億萬農民得到巨大實惠,有了更多獲得感,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多年快于城鎮居民。
不過,當前農業基礎還比較薄弱,農村發展仍然滯后,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差距依然不小。必須繼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提高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效能,確保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等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逐步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讓農民過上更富裕美好的生活。
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從價格、補貼、保險等方面強化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進一步提高政策精準性和有效性。價格方面,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推進糧食購銷和儲備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讓農民豐產又增收。補貼方面,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在補貼領域、對象、方式上適應形勢變化,讓種糧務農得實惠。保險方面,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健全政策性保險、商業性保險等保險產品體系,推動擴面、增品、提標,減少農民后顧之憂。資金保障方面,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讓各類主體敢投入愿投入。
促進農村公共服務普惠均衡。當前,農村基礎設施還存在重建輕養、重用輕管等問題,農村公共服務還存在質量不高、不夠均衡等問題。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需要國家投入大量資源,持續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應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集中力量辦成一批農民群眾急需急盼的實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更加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建設,將各項富民政策落到老百姓心坎上。
繼續用好農村改革這一重要法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行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讓土地出讓收益更多用之于農。今后,要多渠道發力讓廣大農民獲得更多改革紅利。賦予農民更充分的財產權益,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農民獲得收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構建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允許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金觀平)
責任編輯:杜雅雯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