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陽談物理課開講四周年:人生任何階段都可以學習
2025-11-04 21:04:4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首席記者 董進)11月2日14:00,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物理學博士張朝陽攜《張朝陽的物理課》四周年特別直播如約而至。以“以矢量微積分的精神表達微分幾何”為主題,他在搜狐視頻直播間通過滿屏手寫公式,帶領觀眾在數學符號與物理圖景的交織中,揭開時空彎曲的底層密碼。
回看《張朝陽的物理課》的誕生,張朝陽在分享中透露,四年前出于興趣與好奇,他計算了馬斯克飛船與中國空間站每日繞地球飛行的圈數。恰逢搜狐視頻正在發力打造知識直播平臺,他由此萌生了開設物理直播課的想法。“這樣一講就一發不可收拾,我學到很多東西,理論物理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他強調,人生任何階段都可以學習,不應被動接受知識,要主動學習。

數理同源 從矢量微積分角度解構微分幾何
“數理不分家”,物理學是數學靈感的豐富源泉,如牛頓在試圖理解太陽系各大行星的運動時,發展了一種全新的數學——微積分;數學則是物理學用來描述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語言與工具,如愛因斯坦用微分幾何構建了廣義相對論的數學框架,從概念上重塑了我們對引力、空間的理解。而作為理解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數學工具,微分幾何正是本次《張朝陽的物理課》四周年直播的主題。
微分幾何的傳統課程一般從抽象的流形開始講起,所引入的克氏符、協變導數等概念都略顯生硬,難以讓初學者接受。而在直播中,張朝陽“另辟蹊徑”,從廣為熟知的矢量微積分出發,通過平直時空的矢量導數來研究子流形中的幾何,從而將抽象的微分幾何概念形象表達出來。
張朝陽特別指出,傳統的微分幾何教科書,都是基于一些假定來得到整個微分幾何,比如度規與協變導數的適配性等等,而在他所介紹的這一套框架中,雖然也是基于一些假設的,比如流形能被等距嵌入某個高維平直時空、切矢的內積來源于平直時空的矢量內積等等,但是基于這些假設也同樣能得到一整套微分幾何學,而且整個過程會更簡單直接,所引入的概念也非常自然。
計算方能理解物理 AI時代更應保持獨立思考
在物理學家們看來,數學并非一門高深抽象的學問,相反地,它是我們認識物理世界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回答現場學生如何學習物理時,張朝陽也建議要學好微積分、線性代數等與物理息息相關的數學,“因為物理系統經常就是要求導,要做積分,所以我覺得掌握幾門數學是比較有用的。”
在過往的物理直播課程中,他曾屢次強調,學習物理必須親自動手演算,唯有通過計算,方能真正理解物理的精髓。正是這種堅持手推公式的精神,讓《張朝陽的物理課》得以觸及物理世界最核心的秩序與邏輯,而非沉溺于空泛的幻想。
現場有高校學子提問,在人們習慣用AI直奔答案的時代,我們是否還有必要手推公式來求解?張朝陽認為,AI確實能幫我們省去重復性計算的工作,但前提是親身推導過公式并產生理解。他認為,真正用物理來理解世界和解決問題,必須經過自己的思考,思考后才能理解,“但腦子里首先得有東西可想,如果什么都沒有,什么都要靠去查,那整個腦子就沒有思考的元素了。所以我覺得即使在AI時代,人們還是要自己去研究,推導和理解公式。”
萬物皆有理 人生任何階段都可以學習
從2021年11月5日“破天荒的第一堂物理課”開始,《張朝陽的物理課》已播出265期,累計在線總時長超過26322.82分鐘。課程既推導愛因斯坦最著名的方程E=mc2、宇宙的漣漪“引力波”等經典議題,也觸達了量子場論的未解之謎、超弦理論和高維時空等物理前沿,更通過解構新能源汽車電池熱失控、火箭升空等工程領域背后的物理原理,讓科學突破圈層壁壘。
這一知識直播IP的影響力并不局限于直播間:2022年、2023年、2024年,連續三年推出同名科普書,將視頻知識延伸至紙質載體。這期間他還走進清華大學等高校,與學子一起研算世間萬物的運行規律。2024年至2025年,張朝陽先后與諾獎得主戴維·格羅斯、物理學家徐一鴻、庫姆倫·瓦法、湯大衛等國際頂尖科學家進行對話,讓基礎科學以更生動的形式進入公眾視野。
責任編輯:常涵笑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