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四五”·我們這五年? | 筑夢山城,重慶與青年上演雙向奔赴
2025-11-05 06:00:0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從四川大學畢業后,謝思雨至今記得,只身一人回到重慶的那個夏天。通過“青春渝北”微信公眾號申請,不到3個工作日,她就獲得了青年人才驛站的免費入住資格。
“這里不僅是一張溫暖的‘床’,更是我融入重慶的第一個‘家’。”如今,四年過去了,這個當初的“落腳地”成了她在重慶扎根的起點。
同樣是畢業后不久,北碚國家大學科技園內,黃興亮經歷過創業的艱難時刻。彼時,他創立的重慶莘然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研發的“自潔精”新型洗滌劑問世,卻因資金匱乏無法打開市場。
就在公司即將停擺之際,“青鋒計劃”的一筆貸款讓企業重獲新生……
他們的故事,是“十四五”期間成千上萬留渝來渝青年的縮影。五年來,共青團重慶市委以實施《重慶市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8—2025年)》為總牽引,以建設全市域青年發展型城市為總抓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推動青年發展工作實現從“有”到“優”的深刻變革。
對初來重慶的年輕人而言,青年人才驛站往往是他們在這座城市的“第一個家”。
畢業那年夏天,謝思雨從四川回到家鄉重慶工作。面對陌生的環境,她并未為高昂的住宿費發愁,而是徑直走向了渝北區青年人才驛站。
驛站位于空港佳園公租房A組團5幢,提供383套房間,1276個床位。房內家電、家具、生活物品齊全,網絡通暢,可實現拎包入住。此外,還有智能安保系統全天候守護,確保入住青年的居住安全。
這里對未就業或創業初期的畢業生提供“三免三減半”的優惠——即三個月免費住宿,三個月住宿費半價補貼。

“這里出門就是軌道交通,周邊配套設施也十分完善。優惠期滿后,只要450元的月租金。”謝思雨對這里的環境贊不絕口,她在這里續租,一住就是四年。
期間,驛站組織的就業培訓豐富多彩,團委和物業還會定期開展咖啡制作、手工創作、團建活動等,讓她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升了技能、拓展了人脈。
“此心安處是吾鄉”,謝思雨的故事不是個例。對青年而言,安居是樂業之本,是夢想啟航的基石。共青團重慶市委深知,要留住青年的人,必先溫暖青年的心。
為此,重慶出臺《重慶“青年安居工程”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打造免費居住“一張床”、籌集便捷普惠“一間房”、建設宜居實惠“一套房”等15條措施。
謝思雨入住的青年人才驛站,正是這“第一張床”的生動體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運營這樣的驛站61家,提供房間2200余間。這些驛站多建在商圈和科創園區等青年集聚區,最大限度方便青年生活和工作。
此外,團市委聯合市公租房管理局打破戶籍限制,為新就業群體成功申請公租房,為超過1萬戶新就業青年解決了住房難題。針對有購房需求的青年,團市委聯動金融機構推出“青年安居貸”,已放款92.86億元,助力4.17萬青年圓了“家的夢”。

安居之后,便是立業。
重慶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實施“百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實施兩年來,71.1萬青年才俊選擇將汗水揮灑在這片熱土。
在創業的賽道上,重慶青年感受最深的是“共青團一直都在”,重慶莘然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興亮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13年,從西南大學畢業的黃興亮在北碚國家大學科技園,成立了重慶莘然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他帶領新生力量組建創業團隊,立志打造一款具有創新性的新型洗滌劑產品。
為了確保產品安全、無毒、穩定,黃興亮團隊日夜奮戰,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勇于創新突破。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終于成功完成目標。然而,產品問世只是第一步,在資金匱乏的情況下,如何在市場上進行推廣并獲得消費者認可,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又一道難題。產品銷路不暢,讓公司陷入資金流困境,幾乎面臨停擺的危機。
2018年,就在公司舉步維艱之時,“青鋒計劃”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黃興亮團隊前行的道路。一筆新資金的注入,為公司穩定了局面,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如今,他“自潔精”產品已成功向市場鋪開,銷往全國各地。
如果說“青鋒貸”是滋養小微企業的“毛細血管”,那么中國青年企業家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峰會則是鏈接全球資源的“動脈”。
這場盛會連續五年落戶重慶,已成為匯聚青年英才、服務國家戰略的金字招牌。
2025年的峰會,聚焦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發布了總投資規模達2360億元的發展機會清單。青年企業家王璐在參會后感慨:“這不僅是一次會議,更是一個巨大的磁場,讓我們能直接對話頂尖投資人和合作伙伴,視野和格局完全打開了。”
以創業貸款和高端峰會為“雙引擎”,重慶既賦能小微創業者,又鏈接全球青年企業家,為青年打造了立體化的就業創業生態。
城市不僅需要奮斗的汗水,也需要情感的溫度。
今年五月,一場穿越李子壩“軌道穿樓”的集體婚禮,讓54對新人銘記終生。其中,就有通過“青春之約”聯誼活動中相識的新人。“活動沒有尷尬的相親環節,而是通過桌游、手工等興趣小組自然交流,我們因為都喜歡攝影而結緣。”新娘孫女士回憶道,自己的愛情,從“青春之約”萌芽,在“新婚輔導”中學習相處之道,最終搭乘這趟“幸福列車”駛向婚姻殿堂。
在重慶,年均舉辦“青春之約”品牌活動千余場,累計覆蓋青年92萬余人,成功牽手6萬余對。
除了牽掛青年的“婚戀”問題,重慶還將服務延伸到青年“育幼”的牽掛。
團市委將青年婚戀交友從“牽線搭橋”升級為“全周期幸福培育”,并創新“官方帶娃”模式,全方位呵護青年的情感與家庭生活。

隨著“假期公益托管”被納入市政府民生實事,在梁平區,小學生方婉妤的媽媽再也不用為寒暑假發愁了。
“之前每到暑假我們兩口子都愁得睡不著覺!我倆都是企業職工,平時上班根本抽不開身,老人又不在身邊,孩子獨自在家既擔心安全,又怕他整天抱著電子產品荒廢時間。”
她告訴記者,自從有了假期公益托管班,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托管班不僅全程免費,孩子在這兒能學科普、做手工,還認識了好多小伙伴,自己再也不用操心孩子沒人管、沒處去。
五年來,重慶的“官方帶娃”模式已舉辦托管營1.16萬余期,服務青少年55萬人,真正實現了“孩子開心、家長安心、社會放心”。以梁平區為例,該區利用青少年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陣地,開設編程、非遺剪紙等特色課程,累計托管青少年5.2萬人次。
有人說,青年與城市最好的關系是雙向奔赴。
重慶,正通過一場“適青化”改造,讓城市空間更對青年“胃口”。
在沙坪壩,一群來自四川美術學院的師生,以“城市改造師”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到老舊社區的微更新中。

今年來,青年教師熊潔帶領風景園林專業的研究生團隊,針對南北大道的高架橋下零碎空間,開展了多次走訪調研。針對該場地豎向高差顯著、空間割裂嚴重、交通單一低效的痛點,團隊形成了《南北大道“Qiao”享樂園》設計稿,給出了具體解決方案,并在重慶市第一屆城市微更新青年設計改造大賽中脫穎而出,斬獲金獎。
“我們一直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親身解決實際問題。如今重慶在城市更新中融入了越來越多的青春元素,彰顯青年特質,對孩子們來說是一份重要的激勵。”熊潔說。
而在江北區觀音橋街道,來重慶旅游的外地青年也感受到了重慶城市更新的青春活力。

在這里,各類“夜校”課堂備受年輕人追捧。
觀音橋夜校負責人張宇思介紹,觀音橋街道作為全市重要的商貿、商住、科教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人員流量密集、人口結構復雜,其中“萬人社區”高達10個。
對此,觀音橋打造了27個特色夜校,如“北倉青年夜校”主要服務青年職工,“洋河創業夜校”主要關注就業創業青年,“明珠家風夜校”主要面向“寶媽”和學齡兒童,這些課堂向全社會免費開放,外省游客也可來體驗打卡。
從城市微更新,到青年夜校……124個青年發展型園區、社區、街區在重慶遍地開花。青年不再是城市發展的旁觀者,而是為這座城市涂抹上絢麗色彩的執筆者。
“十四五”征程即將收官,但重慶與青年的“雙向奔赴”永遠在路上。一項項惠青政策,一組組扎實數據,一個個鮮活故事,共同繪就了重慶青年工作波瀾壯闊的五年畫卷。
第1眼TV-華龍網 首席記者 陳美西/文 林楠/審核
相關鏈接:
責任編輯:常涵笑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