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華龍網 吳禮霜
聽新聞

11月4日晚,舞臺燈光與山城夜景交相輝映,川劇唱腔與兩江濤聲隔空和鳴。歷時超半月,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在重慶落下帷幕。
這場由文化和旅游部攜手川渝兩地政府共譜的藝術交響,在巴蜀大地寫下了關于經典與煙火、傳承與共生的動人篇章。
從文華獎揭曉時的萬眾矚目,到群眾文藝演出時的掌聲雷動,這場盛會不僅是精品佳作的集中展示,更是川渝文脈在新時代的一次深情握手,是藝術與人民的一次雙向奔赴。
山城用自己的方式,為藝術節留下了一段段鮮活的故事,讓藝術化作市民指尖可觸的溫度,化作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化共鳴的強勁節拍。
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期間,第十八屆文華獎與第二十屆群星獎的角逐,讓川渝大地成為全國藝術界的焦點。
專業舞臺上,經典與現實碰撞;群眾舞臺上,煙火與真情交融。雙獎加持下的藝術創作,正以多元姿態攀登新高度。

“蝶兒搖曳了花香,搖曳了花香……”歌劇《塵埃落定》演出現場,藏民族風格的五聲調式響起,這句詩意唱詞悄然深入觀眾心底。獨唱與合唱交織的旋律,勾勒出濃郁的民族風情與戲劇張力,觀眾李秋錦直言:“整場演出服飾華麗、情感豐沛,讓我全程沉浸其中。”
在四川省文化藝術中心上演的川劇《夢回東坡》則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傳統藝術元素,輔以“麻麻雜雜”“擦黑擦黑”的四川方言,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的同時,讓蘇東坡的人生風采在煙火氣中鮮活起來,盡顯傳統戲曲的當代魅力。
紅色主題與現實題材作品同樣直抵人心。話劇《生命冊》聚焦城鄉變遷中的小人物,細膩刻畫鄉土情懷與城市抉擇,重慶市民張大爺的感慨道出眾人心聲:“笑著笑著就哭了,全是父輩的印記。”

話劇《覺醒年代》讓“百年前的理想之光照進當下”,當陳獨秀、李大釗的臺詞鏗鏘落地,臺下觀眾熱淚盈眶:“課本里的人物活了過來”,該劇連續多場演出座無虛席,謝幕時的掌聲經久不息。
群眾舞臺上,平凡生活的藝術表達更顯溫情力量。作為面向廣大群眾文藝愛好者的國家文化藝術政府獎,本屆群星獎174個入圍作品盡顯“從群眾中來”的特質。
一只普普通通的保溫杯,能承載多少故事?來自北京的群舞《保溫杯》給出了動人答案。這部作品以保溫杯為情感紐帶,將目光對準退休老人的晚年生活,勾勒出鄰里之間互幫互助的溫暖圖景,動情的演繹也感動了在場所有觀眾。編導張亞靜坦言:“保溫杯里裝的是熱茶,更是人情暖意。”
還有來自重慶的群舞《織卡織卡》、相聲《第十次》等,都亮相第二十屆“群星獎”終評舞臺,它們憑借精湛的演繹向大家證明了我國藝術創作的“硬實力”。
兩大獎項的集中呈現,更是為中國文藝創作樹立了標桿,推動行業向更高質量發展邁進。
藝術從不止于舞臺,還應扎根市井煙火。重慶用惠民、基層巡演的實際行動,讓藝術之光每個尋常角落,讓全民共情成為這場盛會最溫暖的底色。
本次藝術節,重慶藝術舞臺百花齊放。文華獎話劇兒童劇類、部分音舞雜劇目以及舞蹈、小戲曲等24部劇目、23個節目演出,還有86個群眾文化類的廣場舞、曲藝、舞蹈節目相繼上演,勾勒出一幅“人人皆是參與者,處處皆為藝術場”的鮮活圖景。
低價惠民的暖意,消融了藝術與大眾的距離。重慶明確演出票中至少15%定價100元及以下,群星獎終評及頒獎晚會門票免費派送,疊加本地文旅惠民補貼,讓“平價看大戲”成為常態。

話劇《覺醒年代》的觀眾席上,既有追隨多年的資深戲迷,也有帶著孩子感受經典的“90后”父母;舞劇《杜甫》的演出現場,年邁的老人與稚嫩的青少年同席而坐,“以前覺得這種演出離我們很遠,現在花幾十塊就能看懂、愛看。”
數據顯示,本屆藝術節重慶片區23部文華獎參評劇目、4臺參評節目組合,累計演出54場,吸引觀眾近5萬人次,平均上座率超93%,熱度與口碑雙向攀升。
而藝術下沉也讓城市處處是舞臺。藝術節期間,重慶開展群星獎惠民巡演等活動,進景區、進街區、進社區,將專業藝術盛宴送到群眾“家門口”。
9月26日,九龍坡區巴國城生態公園廣場上,第二十屆群星獎廣場舞終評作品首場惠民演出啟幕,重慶本土作品《幸福生活節節甜》把民間音樂《高粱桿兒節節甜》的輕快和國家級非遺“川江號子”的力量感融在一起,展現出濃郁的巴渝風情。

家住附近的張先生舉著手機全程錄制,滿臉笑意:“我們這代人對川江號子有感情,現在編成廣場舞這么好看,既熱鬧又有文化味兒。”
此外,藝術節期間,還有全國優秀美術、書法篆刻、攝影三大展覽在川渝大地同步開展,上千件精品力作集結亮相,為觀眾呈上一場浸潤心靈的視覺盛宴。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劉萬鳴感慨:“讓藝術成為群眾可觀、可感、可參與的體驗,這種深度融合極大激發了全民的藝術熱情。”
從專業殿堂到群眾舞臺,巴蜀大地的藝術創作既有家國情懷的宏大敘事,又有煙火人間的細膩表達,多元活力令人動容,值得回味。
重慶的山水是天然劇場,川渝的文脈是無形紐帶。
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采用“四川啟幕、重慶閉幕”的雙城承辦模式,在巴蜀大地奏響了一場跨區域的文旅交響,綻放出共生共榮的絢麗花火。
雙城聯動串起精品文旅線路。川渝兩地共同推出“跟著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游川渝”100個文旅特色場景,涵蓋夜游經濟、文博藝術、科技藝術、特色街區、文創市集等多元領域。其中既有大足石刻、峨眉山等世界遺產,也包括磁器口古鎮、錦里等煙火街區。“看完演出,走一趟打卡地,藝術節讓旅行變得更有深度。”來自湖北的游客張先生說。
此外,兩地還聯合打造成渝國際戲劇雙城記、川渝非遺曲藝展演大會等聯動活動,集中展示兩地在戲曲、舞蹈、美術等領域的協同創新成果;同時聯動舉辦“青少年藝術創演周”,開展川渝中小學戲曲傳承展演、青年戲劇優秀劇目展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作為“青少年藝術創演周”子活動之一,重慶特別策劃推出“點亮生活”青年藝術周活動,讓藝術節更有川渝味、青春感。靳東、劉敏濤等多位藝術名家亮相重慶,共話表演藝術精神傳承。
而山城獨有的人文特色讓藝術節滿溢巴渝風情。每周五晚舉辦的江畔音樂會,成為山城夜晚最浪漫的風景;不定期上演的無人機燈光秀在夜空綻放,整座城市都在為藝術“喝彩”。
“聽著音樂,吹著江風,還能看無人機燈光秀表演。這是最愜意的夜生活。”市民劉成清表示,希望能夠多舉辦類似的活動,有更多機會感受濃厚的文化氛圍。

這一刻,藝術不再是孤立的表演,而成為城市氣質的一部分。
11月4日晚,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閉幕,但那些曾回蕩在街巷的旋律、定格在舞臺的光影、流淌在人心的感動,早已深深扎根在巴蜀大地。
重慶市文化旅游委相關負責人曾表示,籌辦十四藝節是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標志性成果的重要抓手。
相信這份文化共鳴終將化作持久力量,推動川渝文化在共生共榮中綻放更耀眼的光芒,讓藝術之花永遠綻放在市井煙火與山水之間。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吳禮霜/文 首席記者 董進/審核
分享成功
相關推薦
參與評論積分 龍珠商城兌好禮
打開第1眼TV-華龍網查看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