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秋風起,落葉黃,當朋友圈里滿是“秋日氛圍感”曬圖時,另一群人卻被莫名的低落纏上。近日,不少網友稱“容易煩躁”“情緒很不穩定”,話題#悲秋綜合征#也引發熱烈討論。
為什么有些人一到秋天就變“喪”?如何應對和調節“悲秋”情緒?11月5日,極目新聞記者采訪了武漢心理專家。
秋日提不起勁、總犯困?警惕“悲秋綜合征”
日常總是感覺超級emo(負面情緒),工作毫無干勁;想大吃甜食,卻不敢看體重秤上的數字;天天嗜睡,卻怎么也睡不夠……一入秋,28歲的李女士便頻頻出現上述情況。為此,她來到武漢市武東醫院心理科求助,心理科主任趙孟判斷,李女士的情況是悲秋綜合征的表現。
為什么有些人一到秋天就變“喪”?趙孟主任介紹,悲秋綜合征指的是在秋季這個時節里,容易出現一種情緒低落、憂郁、感傷的心理狀態,這是一種季節性的心理現象,并不是一個正式的醫學診斷。從生理層面上講,秋季日照時間明顯縮短,陽光強度也減弱,這會影響大腦中血清素和褪黑激素的平衡。血清素是一種負責提升情緒、帶來愉悅感的神經遞質,其分泌減少會導致情緒低落。而褪黑激素是負責睡眠的激素,光照不足會導致其分泌增多,從而讓人感到困倦、精力不足。另一方面,秋季萬物凋零,草木枯萎,到處是“秋風掃落葉”的蕭瑟景象,這種場景容易給人一種“萬物終結、繁華落盡”的心理暗示,從而觸發一部分人群對時光流逝、人生無常的哲學性思考或感傷。
悲秋綜合征主要有哪些表現?武漢市武東醫院心理科心理治療師杜賀敏介紹,悲秋綜合征在情緒層面主要表現為莫名傷感,情緒低落、憂郁、煩躁、容易悲觀、缺乏活力、對以往感興趣的事情提不起勁;在認知層面主要表現為思維變得遲緩,像“生銹的齒輪”;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容易陷入對往事的回憶,且多是遺憾或傷感的往事;在行為層面表現為社交意愿下降,變得懶散,喜歡“宅”在家里;精神不振,總想睡覺或者即使睡了也很容易困倦,也有少數人可能表現為失眠;在生理層面表現為食欲有明顯的改變,可能是暴飲暴食,也可能因為情緒不佳而食欲不振。
專家支招:曬曬太陽動一動,負面情緒“退退退”
趙孟主任指出,預防“悲秋綜合征”的關鍵,在于秋意漸濃時,系統地為我們的身心構建一個“預防體系”,這個預防體系就是多曬太陽,堅持規律運動,保持一定的社交活動,適量攝入能幫助我們穩定情緒的食物,如維生素D,復合碳水化合物等。
如何應對和調節“悲秋情緒”?趙孟主任建議,如果情緒波動只是輕微地影響生活,首先可以主動追逐陽光增加光照,在一天中陽光最好的時段,比如上午10點到下午2點之間出門散步,到戶外沐浴陽光,哪怕只有15至30分鐘;讓室內更明亮,白天拉開窗簾,盡量讓更多的陽光照射進來,這樣能減少陰暗環境對情緒的影響,要避免門窗緊閉房間很黑暗的氛圍,也可以多坐在靠窗的位置。
其次,運動是情緒的重要調節器,運動能有效提升大腦中的血清素和內啡肽水平,是天然的“快樂藥”,應多增加戶外運動,如快走、跑步、爬山、旅行等都有助于驅散低落情緒;即使不想出門,也要有意識地強迫自己與朋友、家人保持定期地聯系,分享生活中的感受,避免孤獨感的滋生,積極的社交互動是抵抗抑郁情緒的強大武器。
當我們持續沉浸在悲秋的負性情緒里時,不妨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把自己從消極情緒里拉出來,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或是培養新的興趣愛好,如種植花草、繪畫、烹飪、養寵物等,讓生活有寄托,避免陷入無意義的沉思。保持積極樂觀心態,多關注秋天的美好,如紅彤彤的果實、金黃的落葉、豐收的喜悅,嘗試從積極角度看待季節的變化,看待事物的心境變化,心情也會隨之改變。趙孟主任提醒,如果情緒低落的情況持續達兩周以上,自身又無法調節,且嚴重影響了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應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或精神科醫生的幫助。
記者 廖仕祺 通訊員 陳紅源 王湖秦
分享成功
相關推薦
參與評論積分 龍珠商城兌好禮
打開第1眼TV-華龍網查看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