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張莎
11月5日,市民政局(市老齡辦)召開2025年重慶市老齡事業發展暨老年人權益保護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介紹重慶在養老保障、健康服務、養老服務供給、銀發經濟培育等方面的發展成果,并針對老年人權益保護、數字時代風險防范等熱點問題回應社會關切。
人口老齡化呈現四大顯著特征
市民政局副局長、市老齡辦副主任徐松強介紹,截至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190.47萬人,60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801.13萬人,較2023年增加35.19萬人,占常住人口的25.11%,高于全國3.11個百分點。
重慶人口老齡化呈現四大顯著特征。一是老年人口規模持續擴大,全市60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已突破800萬人,老齡化程度在西部地區位居前列。二是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我市自1994年老齡化率達到10%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提升至20%中度老齡化歷時24年,而從20%到30%深度老齡化預計僅需12年。三是高齡化趨勢愈發凸顯,全市人均預期壽命持續提升,已接近80歲,高齡老人數量持續增加,長壽現象日益顯著。四是老年人口結構仍然“年輕”,目前我市70歲以下的“低齡”老年人約占全市老年人口一半,他們整體受教育水平較高、健康狀況良好、財富儲備相對充實,且社會參與意愿強烈,是釋放銀發紅利、推動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
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2666.7萬人
面對老齡化浪潮,我市推動老齡事業與產業協同發展,構建起一張全方位、多層次的養老保障服務網絡。
據統計,全市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2666.7萬人,其中參加職工養老保險1512萬人、參加居民養老保險1154萬余人,加上穩步推進的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及個人養老金賬戶,構成了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28.3萬名老年人納入低保,15.77萬名老年特困人員得到重點保障,社會救助精準發力;110萬名80歲以上高齡老人按月領取津貼,17萬余名老年殘疾人享受“兩項補貼”,為老年人生活筑牢保障網。
醫療保障實現全覆蓋,全市基本醫保參保人數超3133萬人,老年群體應保盡保;醫療資源持續優化,全市有10家老年醫院,近80%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176家醫養結合機構提供了5.2萬張床位,老年人就醫更便捷;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成效顯著,覆蓋806萬余人,5.77萬人已享受待遇。
居家養老有溫度,全市試點建設家庭養老床位5000張,完成居家適老化改造3.9萬戶,加上特殊困難老人月探訪全覆蓋,讓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專業服務。社區養老更便利,34個區縣中心、955個街鎮中心、2871個社區站點構成的服務網絡,搭配1695個年服務超240萬人次的老年食堂。機構養老提升品質,全市建成1759家養老機構、23.57萬張床位,其中護理型床位14萬余張,公建民營養老機構494家,社會辦養老機構913家。農村養老補齊短板,52個失能特困照護機構和8000個互助點,讓農村老人也能享受可靠服務。
著力激活銀發經濟潛力
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礎上,重慶著力激活銀發經濟潛力。
老年用品供給持續升級,全市8家企業的16個產品入選國家推廣目錄,23種智慧養老產品通過首批示范目錄認證;消費市場不斷激活,將10類適老產品納入以舊換新補貼范圍,給予15%補貼。值得一提的是,重慶在激活市場的同時強化監管,處理涉老投訴1548件,提起全國首例涉老食品集體訴訟,為老年消費保駕護航。
老年友好環境建設成效顯著,全市113個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中心城區25條敬老愛老公交線路、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和無障礙設施建設,讓城市更適配老年人生活;權益保障力度加大,全市42家法律援助機構年辦理涉老案件4700余件,發放老年公交卡677萬張,文化場館常態化免費向老人開放;老年人社會參與渠道不斷拓寬,全市98萬余名老年志愿者活躍在各行各業,2157名銀發人才發揮余熱,超1萬個老年學校教學點惠及200余萬老人,407萬名老人常年參與體育活動。
織密老年人權益保護安全網
針對當前涉老矛盾糾紛、詐騙等問題,重慶多部門協同聯動,構建全方位老年人權益保護體系,為老年人安享晚年保駕護航。市老齡辦牽頭建立民政、法院、檢察、公安等多部門協調機制,在九龍坡等3個區開展意定監護試點,通過開展接地氣的宣教活動提升老年人防范意識。
執行層面形成強大合力,民政部門完善養老服務市場監管體系,推行預收費提存公證、合同網簽等制度,防范非法集資;法院強化審判職能,發布典型案例并健全適老訴訟服務,為老年人參與訴訟提供便利;檢察機關聚焦無障礙環境、食藥安全等領域開展公益訴訟;公安機關嚴打涉老犯罪,強化風險預警;司法行政部門深化法律服務助老護老行動,年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7萬余件。
分享成功
相關推薦
參與評論積分 龍珠商城兌好禮
打開第1眼TV-華龍網查看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