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4萬億元迎來新“標尺”
2025-11-06 06:32:57 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10月31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績比較基準指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引》),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基金業協會”)同步發布了《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績比較基準操作細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操作細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作為居民財富管理的重要渠道之一,公募基金規模今年以來不斷攀高,截至9月底,我國境內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36.74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在此背景下,業績比較基準改革受到廣泛關注,將給行業發展帶來哪些影響?對基金公司、投資者又意味著什么?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專家和基金管理人。
填補監管規則空白
今年5月份,證監會印發《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堅持以投資者為本的理念,提出圍繞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的系列改革措施。
業績比較基準是管理人基于產品定位和投資目標而為基金設定的業績參考標準,可以發揮“錨”和“尺”的功能作用。其中,“錨”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明晰投資風格、約束投資行為,防止基金產品投資“風格漂移”、提高投資穩定性;“尺”的作用主要表現為衡量基金是否跑贏市場,并據此對基金公司高管和基金經理進行考核。
從監管實踐看,當前我國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在制度安排和管理機制等方面存在以下問題:法規制度缺乏專門性、系統性的規定,僅在信息披露、特殊產品設計等監管規則方面有零散要求,約束力不強。多數管理人尚未建立覆蓋業績比較基準的全鏈條內控機制,托管、銷售等機構也未有效監督和使用基準。
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負責人胡立峰介紹,我國基金業從1998年的“組合投資、強制托管、信息披露”的3個支柱起步,2015年新增“逐日估值”第4個支柱。今年以行動方案為契機,《指引》的出臺強化業績比較基準的約束作用形成的“基準為錨”思路,將成為我國基金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支柱。
在境外成熟市場,業績比較基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投資者形成對基金產品風格的基本認識和對預期風險收益特征的基本判斷,提升投資體驗。
此次《指引》《操作細則》明確要求,業績比較基準應充分體現產品定位和投資風格,符合基金合同關于投資目標、投資范圍、投資策略、投資比例限制等約定。同時,要求管理人根據產品定位、投資風格和業績比較基準任命具備相關投資研究經驗的基金經理,且基準一經選定不得隨意變化,不得僅因基金經理變化、市場短期變動、業績考核或者排名而變更基準。
對此,華夏基金表示,《指引》及《操作細則》將進一步約束基金實際投資行為與產品策略定位相匹配。這要求基金管理人更加審慎選取業績比較基準并采取措施管理實際投資與業績比較基準的偏離,通過將業績比較基準與基金經理考核相掛鉤,建立以長期業績為核心的評價體系,促使投資行為更加規范、透明。
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過去一段時間,基金管理人通常缺乏有效的監測糾偏手段,主動權益基金經理通常擁有較大“自由度”。雖然部分基金經理初衷是為投資者提供良好收益,創造超越市場同類基金的超額收益,但因忽視業績比較基準“錨”的作用,引發“掛羊頭賣狗肉”“風格漂移”等問題。
為此,《指引》《操作細則》作出以下針對性要求:一是管理人建立健全覆蓋業績比較基準選取、披露、監測、評估、糾偏及問責的全流程管控機制,為業績比較基準發揮功能作用提供保障。二是提高基準選取的決策層級,由公司管理層對基準選取進行決策,并對選取基準的代表性、約束性和持續性承擔主要責任。三是強化內部監督力度,由獨立部門負責監測基金投資相對基準的偏離情況,由投資決策委員會對偏離的合理性、科學性進行判斷,從而對基金經理投資形成監督約束;合規負責人定期對內控機制進行檢查,重點關注糾偏機制的有效性。
“《指引》《操作細則》要求業績比較基準與基金投資所覆蓋的資產類別、標的品種、國別或地區、市場板塊以及投資策略等相匹配,將進一步增強業績比較基準的明確性和清晰度,有助于投資者客觀直接了解產品特性,引導投資者形成合理收益預期并作出理性投資決策,這也要求基金管理人加強對業績比較基準的跟蹤與評估,確保業績比較基準的可靠性、獨立性和持續性。”易方達基金副總裁王駿說。
廣發基金認為,通過為基金投資管理設定明確的標準,加強對投資運作的過程管理,引導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經理關注業績比較基準與投資策略的匹配度,使得基金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更加清晰。
此外,針對市場關注較多的基金經理薪酬考核問題,《指引》和《操作細則》也有了相關要求。一方面,明確管理人應建立以基金投資收益為核心的考核體系,體現產品業績和投資者盈虧情況,健全與基金投資收益相掛鉤的薪酬管理機制。在衡量主動權益基金業績時,管理人應當加強與業績比較基準對比,基金長期投資業績明顯低于業績比較基準的,相關基金經理的績效薪酬應當明顯下降。
另一方面,規范基金評價評獎機制,改變全市場排名導向,要求基金評價機構應當將業績比較基準作為評價基金投資管理情況的重要依據,以更加科學客觀地衡量基金投資業績、風險控制能力和風格穩定性。
“通過發揮業績比較基準在完善行業考核評價體系方面的作用,能夠引導行業強化長周期考核與激勵約束機制,督導基金經理嚴格遵守基金合同約定的投資策略和范圍,減少因市場短期波動進行頻繁交易,更好踐行‘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有效提升基金業績的穩定性。”廣發基金表示。
穩妥有序推動改革
業績比較基準改革是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性工程。記者從監管部門了解到,為穩妥推動行業機構落實《指引》《操作細則》,更好引導公募基金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性投資,提升投資者獲得感,證監會還將會同基金業協會做好以下工作。
推動平穩過渡。指導行業機構在規則過渡期內,穩妥做好存量產品的基準優化變更工作,使基準更加符合基金合同約定和基金實際風格,確保不對市場穩定造成影響。
研究建立基準庫。基金業協會將組織成立行業專家組,研究建立基金行業業績比較基準要素庫,基準庫未來將用于鼓勵、引導行業機構規范選取表征權益資產的基準要素。
強化利益綁定。按照行動方案安排,下一步還將修訂出臺薪酬考核規則,細化基金經理薪酬考核具體指標要求;完善基金管理人分類評價監管體系,將業績比較基準相關考核指標納入有關指標體系;常態化注冊與業績比較基準掛鉤的浮動管理費基金產品。通過多種方式,全面強化基金管理人、高管和基金經理與投資者利益的綁定機制,切實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表示,總的來看,此次《指引》征求意見,有利于完善公募基金的基礎性制度,填補監管規則的空白,推動境內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規范化;有利于提高主動投資紀律性,促進公募基金形成更加穩定清晰的投資風格,更好發揮公募基金的價值投資工具屬性;有利于引導行業機構回歸“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初心,專注為投資者提供長期穩健回報,為資本市場引入更多中長期資金。(經濟日報記者馬春陽)
責任編輯:杜雅雯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