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藝術滋養的城市,可以涵養出深厚而自信的文化氣韻。
11月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以下簡稱“十四藝節”)在渝閉幕。這場藝術盛會,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以來,舉辦的一次面向全國的綜合性文化藝術活動。其規格之高、質量之精、受眾之廣,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盛會終將閉幕,但文化賦能發展的篇章正在掀開新頁。它讓美育涵養城市氣質,讓創意激活發展潛力,讓文化走進市民的日常。這股潤物無聲的力量,正將文化軟實力,鍛造成驅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


關鍵詞一:新氣象
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藝術盛事恰逢歷史盛會,透過“十四藝節”這扇展現新時代我國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窗口,我們見證了中國藝術的新氣象。
專業舞臺藝術精品迭出。文華獎作為“十四藝節”的核心獎項,代表著中國舞臺藝術的最高水平,每屆的競爭都堪稱“神仙打架”。此番,上海昆劇團帶來全本《牡丹亭》,以今人視角講古典精粹;江蘇大劇院的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用當代美學解讀傳統故事……大戲輪番上演,讓觀眾直呼過癮。
今年參評作品達145部,而獲獎指標僅有15部,重慶成績如何?歌劇《塵埃落定》獲文華劇目獎、舞劇《杜甫》《天下大足》分別獲得文華單項獎中的導演獎、舞臺美術獎。單屆評選,連中三元,重慶收獲頗豐。
群眾文化領域活力綻放。與文華獎并美的群星獎,是面向廣大群眾文藝愛好者、群眾文化工作者設立的國家文化藝術政府獎。此次評選的群眾文化作品同樣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涵蓋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廣場舞、群眾合唱等門類。
山西民歌廣場舞《桃花紅杏花白》在社交媒體上人氣很高,不少年輕人驚呼“廣場舞都‘進化’成這種水平了”;蘭州星光童聲合唱團的一首《敕勒歌》,讓隴原草原的蒼茫之美以音樂形式跨越地域界限……重慶的表演唱《高粱桿兒節節甜》、群舞《織卡織卡》、小品《一票難求》、諧劇《非誠勿擾》等4部作品,也憑借獨特的地域文化元素斬獲獎項。


關鍵詞二:人民性
文化何以擁有穿越時空的生命力?答案藏在“人民參與”四個字里。
藝術的盛會同樣是人民的節日。臺上演繹的是人民的悲歡,臺下涌動的是時代的共鳴。
文化只有在人民的集體參與中被激活、被傳承、被創新,才能獲得永恒的生命力。
數據是直觀的佐證:23部文華獎參評劇目、4臺參評節目組合共演出54場,吸引觀眾近5萬人次走進劇場,其中19場線上直播創下1492.2萬人次觀看紀錄;群星獎廣場舞、曲藝、舞蹈終評和惠民演出在重慶舉行,吸引線上線下超3100萬人次觀看……
從“曲高和寡”到“破圈共鳴”。當藝術主動擁抱生活,當殿堂與街巷真誠對話,文化才有可能沖破固有的圈層,才會在更廣闊的社會場域中激蕩出時代的和鳴。
青年如何參與藝術?“十四藝節”特別設置了“青少年藝術創演周”,讓藝術“潮起來”。普通百姓如何接收優質文化資源?47支全國優秀群眾文藝團隊走進重慶江津、永川等9個區縣開展惠民演出,讓群眾文藝走到了市民的身邊、心里。
從“單向輸送”到“雙向奔赴”。文化的未來,不在于筑起多高的“象牙塔”,而在于能鋪就多寬的人民之路。這條雙向通道越暢通,文化的根基就越深厚,其穿越時空、直抵人心的力量也就越強大。
“十四藝節”將文華獎、群星獎參評作品的惠民展演舞臺,從劇場搬到社區、街區、景區,推動“臺上演”向“全民享”轉變。除舞臺藝術外,同期的全國優秀美術、書法篆刻、攝影作品展覽,也通過開展名家講座、藝術家導覽等活動,全力拉近藝術與公眾的距離,增強百姓的參與感。


關鍵詞三:影響力
川渝兩地地域相鄰、人文相親、文化相近,是我國經濟最活躍、產業最多元、市場最廣闊的區域之一。作為全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藝術盛會,“十四藝節”在川渝成功舉辦,奏響了一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的“合奏”樂章。
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一項重大任務。“十四藝節”的生動實踐再次有力地說明,重慶與四川攜手,廣泛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文化合作,可以形成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探索區域協同的“文化解法”。文化合作自帶親和力與包容性,當文化合作以創造和放大共同價值為目標時,它就能最大程度激發各方的主動性與創造力,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良性循環。
“十四藝節”期間,川渝兩地推出了一系列跨界、跨地域的聯動活動,既挖掘巴蜀文化藝術深厚底蘊,也引導文藝活力輻射到更廣領域。比如,川渝攜手推出了“跟著中國藝術節游川渝”100個文旅特色場景,涵蓋夜游經濟、文博藝術、文創市集等多元領域,深受各方喜愛。
營造近悅遠來的“文化氣候”。“近悅”是文化對本地生活的浸潤,兩地居民可以持續享受文化合作帶來的紅利;“遠來”則是文化對外部資源的吸引力,因盛會催生出投資、文旅等連鎖反應。文化合作帶來的良好影響力,能夠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注入更加鮮活、更為持久的文化動能。
“十四藝節”播撒了藝術創作的種子,也收獲了文化交流的碩果,更彰顯了“渝字號”文藝作品的硬實力。重慶在珍藏好這份美好回憶的同時,更應以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為牽引,大力繁榮文藝事業,營造良好文化生態,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在加快新時代文化強市建設中邁出更有力的步伐,為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文 / 鄭鈺瀟
分享成功
相關推薦
參與評論積分 龍珠商城兌好禮
打開第1眼TV-華龍網查看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