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華龍網 林楠 辛飛
聽新聞

時間回溯到2010年,一通來自中國殯葬協會的電話,打破了劉添財辦公室的寧靜。電話那頭是一個沉甸甸的請求:協助將朱楓烈士的骨灰從臺灣護送回大陸。彼時,朱楓的女兒朱曉楓歷經幾十年輾轉尋覓,通過珍貴的照片與零星的歷史檔案相互印證,已確認了母親的身份,但如何將遺骸接回,卻是一道棘手的難題,牽涉著兩岸間尚無先例的復雜程序。
“當年,是相關單位請民政部協助,民政部再找到中國殯協,然后中國殯協找到了我。”劉添財回憶道。作為中國殯協的首位海外會員(注:中國生命集團在海外亦有產業),同時又是一位臺商,他深知這項任務的特殊與艱難。然而,在了解到朱楓烈士的事跡和家屬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期盼后,他沒有絲毫猶豫。“就算這是一次‘破冰之旅’,我也義不容辭。”

在海協會、海基會“特事特辦”的推動下,手續得以加速,但現實的復雜仍超出想象。劉添財為此往返于兩岸的各個機構之間,溝通、協調、辦理,跑了不下二十趟。
在他如今珍藏的留檔本里,厚厚的委托書、辦理進度表、各類函文,密密麻麻,每一張紙頁都承載著那段不為人知的奔波與汗水,也鐫刻著一份沉甸甸的承諾。

就在所有手續即將完備之際,一場意外險些讓所有努力功虧一簣。一份從南京寄往臺灣、承載著“朱楓烈士女兒的委托書和關系證明書”的關鍵快遞,在寄出六天后竟如石沉大海。
“我們連日追蹤,以為文件已丟失,心急如焚。”劉添財回憶道,那份文件是此前奔波兩個多月才取得的成果。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2010年11月22日11點20分,他清楚地記得這個精確到分鐘的時間——一通來自臺北富邦銀行高雄大順分行警衛室的電話帶來了轉機:快遞被發現在銀行路邊。
“我們立刻派人去取,公文封的外層已經被雨水打濕,幸好里面的文件完好無損。”談及此處,劉添財語氣中仍帶著一絲感慨,“我當時心里一震,覺得這或許是冥冥中朱楓烈士的指引,她也在盼望著回家。”
文件失而復得,手續終于塵埃落定。劉添財和團隊立刻前往“臺北市示范公墓靈骨塔”。盡管時隔十五年,他仍清晰記得:“朱楓烈士的骨灰壇,就在從門口數過去的第四排。”那個黃色的陶罐靜置角落,壇身布滿細密裂紋,無聲訴說著六十年的滄桑。

他們不敢輕舉妄動,第一時間聯系了家屬。電話那端,家屬的愿望簡單而鄭重:希望看到骨灰罐保持“原貌”返回。
為了實現家屬的愿望,他和團隊制定了周密的方案:先用柔軟的布包仔細包裹固定骨灰壇,再放入定制的圓柱形容器中,最后用背帶緊緊捆綁,固定在他的胸前,他親自全程護送。
2010年12月9日的航班上,在機組人員的協助下,他特別為這位特殊的“乘客”安排了一個座位。除了用飛機安全帶將容器固定外,他還特意要來兩條嬰兒乘機專用的固定帶,一橫一豎將容器牢牢捆綁在座椅上。整個航程中,他的手始終沒有離開過那個被緊緊包裹著的容器,以最莊重的姿態護佑英靈穿越海峽。
這份近乎執著的謹慎,源于他內心深處對“落葉歸根”的深切認同。童年家貧,十五歲時母親離世,為辦葬禮家里欠下外債,那份刻骨銘心的遺憾,讓他自從事殯葬事業后,便立下志愿:無論身份高低,都要盡力幫助每一位逝者魂歸故里。作為中國生命集團的董事長,他比常人更懂得“歸鄉”對于中國人而言,意味著最終的安寧與生命的尊嚴。
2010年12月9日,一架從臺北起飛的航班平穩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劉添財懷抱著那個以軟布覆蓋的圓柱形容器,步履沉穩而莊重地走下舷梯。當朱楓烈士的外孫女徐云初女士雙手接過骨灰,難掩熱淚地道出“外婆回家了”時,漂泊異鄉整整六十載的忠魂,終于回到了她摯愛的故土。

這一刻,跨越海峽的漫漫歸途,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事后,朱楓家人再三道謝,執意要支付所有費用,卻被他堅決拒絕。“我說我一毛錢都不會收,你們要是硬給,我現在就坐來時的航班回去。”最終,在家屬的再三堅持下,他只留下吃了一頓簡單的午飯。
也正是在那頓飯上,聽著家人們深情講述朱楓烈士的生平事跡,那位在他心中曾有些模糊的革命者形象,驟然變得清晰、高大且無比可敬起來。他守護的,不僅是一壇骨灰,更是一段不應被遺忘的壯烈歷史。
2011年7月,朱楓烈士最終安葬于故鄉浙江寧波的鎮海烈士陵園。劉添財特意遠赴寧波,參加了相關的悼念活動。站在紀念館內,凝視著陳列的史料與照片,護送烈士歸來的點點滴滴再次涌上心頭。
當《沉默的榮耀》讓朱楓烈士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曉,劉添財的內心也受到深深的震撼。“我只看到16集,就不忍心看下去了,”他坦言,劇中觸動的情節總讓他回想起當年的經歷,不禁潸然淚下。
護送朱楓烈士回家的過程,對劉添財而言不僅是一次任務,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她不是一段遙遠的歷史,而是依然活著的精神力量。這份力量,是信仰高于生命的堅定,是理想照亮現實的執著,永遠激勵今天的我們!”劉添財動情地說。

更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他的努力與實踐下,一條護送在臺英烈骨灰返回大陸的通道得以成功打通。如今在臺灣,越來越多有識之士正主動加入到尋找并護送烈士回鄉的行列中。
如今,在這座他生活了多年、早已視為第二故鄉的山城重慶,劉添財的內心平靜而充實。身為一位在渝臺商,他數十年來親歷并感受著兩岸之間那份天然割舍不斷的血脈親情。他深知,自己當年護送回鄉的,遠不止是那一方小小的骨灰壇,更是搭建起一座跨越海峽的記憶之橋,完成了一次對歷史與英靈的深切告慰。
那段被歲月塵封的忠誠,那份跨越生死的守望,從未因時光流逝而褪色,它們如同靜默燃燒的精神火種,蘊藏在每一次對歷史的回望中,也必將照亮更多游子回家的路,見證著人們對山河無恙、家國團圓最深沉而堅定的期盼。
分享成功
相關推薦
參與評論積分 龍珠商城兌好禮
打開第1眼TV-華龍網查看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