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區劃承載新期望 新引擎引領新發展——重慶中心城區部分行政區劃優化調整
2025-11-06 14:14:37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山聳渝州江奔涌,勇立潮頭再奮進。
11月6日,一場足以載入城市化進程史冊的改革在重慶落子——當天,重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市人民宣布,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我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設立兩江新區行政區,調整北碚區行政區劃。
此次行政區劃調整,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重慶長遠發展的戰略賦能,也是市委、市政府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系統謀劃進一步推動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重大決策,是重慶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項重大改革。
它由何而起,又將帶來哪些變化?記者對話醞釀政策的參與者,深入了解這次中心城區空間布局優化調整的背后故事。
持續提升國家級平臺能級和競爭力
這是促進優質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的關鍵舉措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重慶發展,賦予重慶新的發展定位和戰略使命。2024年4月,總書記視察重慶,要求重慶要奮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在發揮“三個作用”上展現更大作為。而兩江新區在全市做實“兩大定位”、發揮“三個作用”上承擔著重要使命。
掛牌成立于2010年6月的兩江新區是當時全國第三個、內陸第一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為了全力落實國家戰略定位和發展要求,調動各方積極性,當時采取了兩江新區會同江北區、渝北區、北碚區“1+3”的聯合開發模式,取得了突出成效。
然而經過十多年發展,這種空間范圍內條塊分割、職責邊界不清的粗放管理方式,帶來了空間上的碎片零散,管理重疊與管理真空并存的情況不時出現,理順開發區與行政區管理體制機制愈發迫切重要。
與此同時,隨著中心城區城市化、工業化步伐加快,兩江新區可開發利用的空間出現不足;江北區人口密度過大甚至超過上海市,導致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渝北區南部片區和北部片區二元結構突出;北碚區二三產業發展較弱……兩江新區與3個行政區在規劃布局、產業發展、要素配置、土地利用、交通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統籌協同效果不佳。
一系列問題擺在重慶市委、市政府面前:如何放大兩江新區發展紅利和行政區社會管理的雙重優勢?如何促進優質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如何以點帶面推動全市域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為重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區域發展問題和行政區劃工作,指出行政區劃本身也是一種重要資源,用得好就是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更大優勢。
換言之,行政區劃從來不是靜態的空間分割符號,而是伴隨人類文明演進的“治理資源配置器”。
落實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擔起新的時代使命,不負人民群眾的期待……交出這一張張“高分答卷”,需要重慶拿出改革的魄力和勇氣,以行政區劃調整為切入點,通過管轄區域集約化的空間重構和管理體制權責一體貫通的體系重構,切實解決“條塊分割、權責不清、多頭管理”的難題,發揮直轄市扁平化管理優勢,強化產業引領、科技創新、通道賦能、門戶樞紐、綜合服務等核心功能,促進優質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高水平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創新動力源,成為重慶乃至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引領區、改革開放新高地,以點帶面推動全市域形成優勢互補、協同高效的區域經濟布局。
實現制度供給與發展需求的精準匹配
區劃調整方案醞釀制定始終堅持科學性合法性嚴謹性
方向既定,步履不停。“1+3”模式的階段性使命完成,兩江新區的治理創新便自然邁入“再升級”的新階段。
這種創新已有了先行者。上海浦東新區與天津濱海新區,均在一定時期內完成了從“經濟功能區”到“行政區”的關鍵跨越。如今,浦東新區GDP已逼近1.8萬億元,濱海新區也突破7000億元大關。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闞吉林認為,從浦東和濱海由新區逐步演變為行政區的經驗可以看出,開發區完成要素集聚后,必須通過空間治理重構、功能層級躍遷、區域發展協同,實現新的歷史性跨越。
但行政區劃調整從來不是簡單的“模式移植”。同時,落地推動實施行政區劃調整,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穩妥審慎、依法依規、科學民主的決策過程。
市委、市政府對行政區劃調整工作高度重視,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多次研究討論,精心組織推動。
自去年起,市委、市政府嚴格遵循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組織有關部門開展前期調研、研究論證、申報審批等重點工作,做到“謀定而后動”。有關部門以“研究論證+意見征集”為基礎,聽取各方意見;同時,組織開展風險評估、專家論證、歷史文化傳承影響論證等多輪多維度評估,提前預判并著手處理可能面臨的問題,確保改革每一步都“有依據、有支撐、有動力”。
而方案的調整,更凸顯了“問題導向”與“功能適配”的雙重考量:
從歷史沿革維度,優先將原兩江新區直管區內的鎮街納入,延續治理的連續性,減少因權屬變動產生的摩擦;
從產業協同維度,將洛磧鎮、蔡家崗街道、水土街道等納入,瞄準的是破解此前“產業布局分散、配套銜接不暢”的問題,通過空間整合提升產業鏈的完整性與資源配置的效率;
從空間治理維度,將存在“飛地”風險的童家溪等鎮劃入,直接回應“空間碎片化”導致的治理成本高、功能協同難等痛點,為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掃清障礙;
更具前瞻性的是,將大灣、統景、興隆等農業主體與生態資源豐富的特色產業鎮劃歸北碚區,其背后是“功能匹配”的深層邏輯——北碚區擁有西南大學農學領域的強大學科實力,“行政歸屬”與“產業資源”的精準對接,能為這些區域的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更專業的支撐,避免了“為調整而調整”。
“這有利于實現行政區與開發區體制合一、優勢互補,持續提升國家級平臺能級和競爭力,激活中心城區內生動力和發展潛力,進一步放大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重大戰略疊加的綜合效應,更好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闞吉林表示。
從這個角度看,此次行政區劃調整,早已超越了“空間范圍變動”的表層意義,更像是對“行政區劃如何支撐高質量發展”這一命題的深度探索——它證明,行政區劃的價值不僅在于“定界”,更在于通過科學的空間配置,讓治理權責更清晰、產業協同更高效、公共服務更均衡,最終實現“制度供給”與“發展需求”的再一次精準適配。
以“空間優化”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落地落實
推動全市域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區劃調整的核心價值,從來不止于行政邊界的優化,更是區域發展戰略能級的系統性重塑——其帶來的綜合實力提升,需置于國家戰略落地與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框架下審視。
參與報告論證的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專家介紹,區劃調整帶來的第一個利好,是進一步增強了兩江新區這個國家級新區的綜合實力。
2024年,兩江新區GDP達5182億元,在全國19個國家級新區中位列第四,成績不俗。然而,兩江新區的GDP占全市比重僅為16%,橫向與上海浦東新區32.9%、天津濱海新區42.4%的占比相對照,差距明顯。
行政區劃調整后,兩江新區面積擴大到1360平方公里,管理分割的問題得以破解,統籌發展的能力更加強勁,能繼續保持經濟開發建設的首位度和優先級,持續推動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深度融合,支撐國家戰略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另外,區劃調整后的北碚區,是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與四川廣安毗鄰,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的聯結點作用更加突出。
行政區劃調整還直接推動城市空間布局的優化。區域的集中連片有利于統一的規建管治,有利于城鄉統籌、產城融合、職住平衡。龍興、水土、魚復3個片區儲備了相當可觀的工業用地存量,為兩江新區未來發展提供了用地空間上的保障。而北碚區由760平方公里增加到1100平方公里,綠色生態資源要素更加富集、文化旅游優勢更加凸顯,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第三個好處是有利于推動重慶中心城區一體化發展,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有利條件。兩江新區經過15年快速發展,在綜合配套改革、功能區與行政區協同融合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設立行政區后,將進一步促進行政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整體發展效能的疊加放大,同時繼續保留國家級新區功能,產業、金融、貿易、科技、人才等要素更加集聚,能更好輻射帶動中心城區乃至大都市區的整體發展,加快打造全市開放發展的新門戶新窗口。
而北碚區也能深度釋放西南大學創新策源功能,打造科學城北向拓展的戰略支撐和功能互補區,并依托川渝高竹新區建設跨區域合作發展功能平臺,打造重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新興增長極。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行政區劃調整只是中心城區內部空間布局結構的優化完善,不擴大市轄區和中心城區面積、不增加機構編制、不增加行政成本,不涉及鎮街建制調整,調整減少1個行政區,符合城市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方向。
生態和歷史文化價值的彰顯,也將是一大利好。區劃調整后的兩江新區擁有124公里沿江岸線,在中心城區中岸線最長,是名副其實的“兩江之區”,有利于推進“兩江四岸”協同治理,塑造整體大美的山水都市風貌。而調整后的北碚區擁有縉云山、金刀峽、北溫泉,還增加了華鎣山、御臨河、統景溫泉等生態文旅資源,有利于推動“兩山”實踐以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提質打造中心城區生態花園。
“隨著行政區劃調整后公共服務與資源配置的高效統籌,兩江新區的主引擎作用會不斷發揮,北碚區的生態、科創、產業優勢會更加凸顯,科教和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將越走越寬。中心城區的產業布局、城市功能布局會更為優化,為公共服務提升和民生改善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高健說。
區劃調整一小步,新重慶邁出一大步。在即將開啟的“十五五”新征程上,這座雄奇山水之城,將更好擔負起以一域服務全局的重大使命,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
記者 張珺 顏安
責任編輯:張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