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華龍網
聽新聞
以節促產,以節促銷,以節促名。2025年酉陽油茶采摘節如同一個強大的磁場,凝聚著人氣,將“養在深閨”的油茶果,一步步推向更廣闊的舞臺,擦亮了“酉陽800”這塊金字招牌。
按照酉陽沖刺百億產值,搶占重慶油茶產業發展高地的發展規劃,油茶,真正從一棵棵“祖宗樹”,成長為支撐起20萬農戶增收的“致富樹”和全縣鄉村振興的“基石產業”。
誰能想到,這棵能量十足的油茶樹,曾是村民口中“賣不上價”的“柴火樹”。
觀念之變
從“柴火堆”到“希望林”
在可大鄉昔比村的墻院古村落周圍,300余畝古油茶林靜默地守望著歲月。這片被譽為“武陵山油茶活化石”的林地中,現存最老的古茶樹已有450余年樹齡。其中,33株古樹被國家掛牌保護,最古老的兩株“茶樹王”,胸徑超40厘米,被譽為酉陽茶樹之王。
然而,8年前的這片古茶林,卻面臨著截然不同的境遇。由于長期缺乏管護,林間雜草叢生,更讓人痛心的是,隨著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這片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古茶林一度瀕臨荒廢。

站在可大鄉客寨村的油茶林里,62歲的村民楊昌蘭撫摸著粗壯的樹干,眼中滿是感慨,在她的記憶里,那些年村民們靠著土豆、玉米、紅薯“老三樣”度日,房前屋后的油茶樹雖年年結果,卻因賣不上價錢,常常難逃被砍伐當柴燒的命運。
轉機出現在2021年。合作社通過統一管護、統一銷售,當年為村集體創收20余萬元。這筆“意外之財”在村民中引起巨大反響,曾經把油茶樹當柴燒的村民們紛紛加入,扛起鋤頭開墾荒地、種植新苗。
經過近幾年的辛勤耕耘,去年,全鄉油茶種植面積達3萬畝,產果3萬斤,實現集體經濟增收。“現在想想,當初差點把這些‘搖錢樹’都當柴火燒了,真是后怕。”楊昌蘭笑著說。在可大鄉萬畝油茶林里,昔日的“柴火樹”已掛滿沉甸甸的果實,早已不同往日。
技術之革
從“一粒籽”到“百萬苗”
村民的認知覺醒讓油茶樹重獲新生,而育苗技術的突破,則讓油茶產量實現質的飛躍。
在泔溪鎮油茶苗圃基地,經良種化栽培的油茶苗舒展枝葉,因智慧大棚的庇佑,1年生到3年生的苗木僅需一塊屏幕就能進行物聯網數據采集,實現標準化精準管理和專家遠程診療,然而幾年前這里的種植模式還是另一番模樣。
“過去的經營模式種植比較分散,管理比較粗放,使得一直以來酉陽投產的油茶樹低產林占比高。”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華渝產業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

如何集中力量攻克困難,既能解決產量問題,又能讓散沙般分布的油茶帶“聚沙成塔”,酉陽就此展開探索。最終,通過股權聯結,酉陽創新推出“公司+村集體+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以此調動、激發村支兩委參與的積極性和群眾的內生動力,效果立竿見影。
“我們專注育種、造林、加工三大領域,以龍頭企業為引領的全新發展模式,讓良種良法迅速得到推廣。”華渝產業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在酉陽油茶產業版圖上,43萬畝油茶基地,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拓展開來。幾乎在同一時間,酉陽油茶研究院成立,由其匹配的“智囊團”從一粒茶籽的選育實施科技攻關,改良培育出適應武陵山高海拔、高寒氣候生長的優良品種。
由此,酉陽牢牢攥緊種質核心培育技術,從根源上解決了油茶低產低質的問題。目前,酉陽已提前完成500萬株油茶種苗嫁接目標,實現銷售油茶苗木800萬株,不僅能滿足酉陽自身產業發展需求,而且能為中西部六省市提供優質苗木。
產業之興
從“一棵樹”到“一片業”
科技育苗為油茶產業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油茶樹由此躍升為百姓的“致富樹”。
酉陽,這個有著“八山半水一分半田”之稱的地方,憑借著適宜的地形和氣候,大力發展油茶產業。如今,43萬畝油茶基地遍布39個鄉鎮(街道),成為了全市油茶栽植面積最大的區縣。
可大鄉作為主要產區之一,現有規模種植面積4萬畝,是“酉陽茶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重要原產地。每到油茶果成熟季節,漫山遍野都是掛滿枝頭的果實,承載著萬千農戶的生計希望。

脫貧戶尚明華是油茶產業發展的親歷者與受益者。他因腰傷無法外出務工,生活一度陷入困境。“鄉里不僅讓我用土地入股分紅,還聘請我到油茶基地負責管護,一年能掙5萬多元。”尚明華表示,油茶產業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回到了家鄉,據統計,酉陽油茶產業已帶動全縣20萬農戶增收。
如今,行走在酉陽的青山綠水間,連綿的油茶林不僅是美麗的風景,更是百姓致富的“綠色銀行”。從“柴火樹”到“致富樹”,從單一產出到多元經營,油茶樹的“價值躍升”故事,正是酉陽鄉村振興之路的生動寫照。
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油茶果香漫武陵山,百姓的日子也如茶油般,愈發醇香綿長。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陳攀 黃歡
分享成功
相關推薦
參與評論積分 龍珠商城兌好禮
打開第1眼TV-華龍網查看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