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關注,何以關注? ——《今日關注》記者陳正直在第35屆中國新聞獎頒獎典禮上作交流發言
2025-11-06 16:53:04 來源: 重慶廣電-第1眼TV

在第十二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全國比賽中,重慶廣電集團第1眼TV《今日關注》欄目記者陳正直,獲得全國“十佳選手”稱號。11月6日,作為十佳選手唯一代表,陳正直還在第35屆中國新聞獎頒獎報告會——這一全國性新聞界盛會上作了交流發言。

什么是好記者,什么又是好故事?好記者應該是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而好故事,應該是語言有溫度,筆端含真情,飽含對不公的嚴肅、對弱者的悲憫、對希望的篤定,讓客觀事實產生最大社會效益。陳正直坦言:“從重慶的初賽到北京決賽,再到中國新聞獎的頒獎報告會。能站在這里,和我對這份職業的熱愛有關,更和我所參與的欄目——《今日關注》息息相關。”
《今日關注》,何以“關注”?這檔專注建設性輿論監督的欄目和以往的節目到底有何不同?

一、《今日關注》:定位決定“方向”定位就是“初心”
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提出“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的使命任務。建設性輿論監督與社會治理是現代化進程的一體兩面。一個敢于并善于接受建設性監督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充滿活力、具備強大自我修復和完善能力的社會。一個能夠有效吸納和轉化輿論監督的社會治理體系,也必然是一個更具韌性、更得民心的善治體系。推動輿論監督與社會治理的良性互動,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一環。
作為一檔建設性輿論監督欄目——《今日關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在重慶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在重慶衛視黃金時段播出,目前已刊播428期節目,曝光事件整改率達92%。欄目入選了“2024年度重慶市改革發展最佳實踐案例”和2024年度全國廣播電視新聞“百佳”欄目。
欄目以“聚焦民生,化解矛盾;促進發展,助力執政”為定位,深度參與重慶這座超大城市的現代化治理。如何理解這一定位,可以從《今日關注》的兩期日常節目來剖析。

案例一:2024年初,重慶多個區域的市民反映,燃氣費用出現異常,網絡評論甚囂塵上,出現猜測、質疑、詰問的聲音。《今日關注》迅速介入調查,采訪中,居民也會調侃:“氣老虎喲,你們敢說真話不?”,這是重慶人特有的直率,應對不好,欄目要挨罵。通過扎實的走訪,我們推出了新聞調查《新換的燃氣表》,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粉碎網絡謠言;以理性分析為基礎,剖析行業弊端。新聞一出,網絡輿情“降溫”。12345熱線涉燃氣投訴量下降52%,網絡負面話題減少78%,推動了重慶燃氣全行業實行“月抄月清”制度。


輿論監督從來不應該只是“曝光和批評”,它更應該是用事實推動問題解決,用客觀化解社會矛盾。而這也是《今日關注》開播語的第一句話:聚焦民生;化解矛盾。
案例二:辦一張房產證到底有多難?重慶忠縣涂井鄉三峽移民安置點的22戶村民用了二十七年。1998年,22戶村民遷居于此,由于基層部門推諉扯皮,村民們經歷了漫長的“辦證馬拉松”。采訪中,村民說了一句讓人特別心酸的話:“感覺他們沒把農民的事放在心上。”《今日關注》節目播出后,一方面曝光了基層部門相互推諉,以“歷史遺留問題”為借口,不作為、懶作為,另一方面,通過查閱國家相關政策,幫助基層部門尋求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破局之法。新聞播出的第十天,鄉親們就拿到了心心念念的房產證。

建設性輿論監督,“建設性”在前,“監督”在后,監督的是工作上的各種不良作風,建設的是基層政府的公信力。而這也是欄目開播語的第二句話:促進發展,助力執政。
“聚焦民生;化解矛盾;促進發展,助力執政。”在媒體深度融合的今天,《今日關注》用堅守來證明:主流媒體守初心、不缺位、敢創新,才能有作為,才能真正當好傳播者、記錄者、推動者、守望者,做好一名記者。


二、《今日關注》:參與社會治理四大支柱做監督
輿論監督不好做。做一檔每周播出五期節目的輿論監督欄目,更是難上加難。在具體實踐中,《今日關注》欄目是如何運行的?其中有什么新的模式和亮點?
《今日關注》是2024年1月1日開播的一檔建設性輿論監督欄目,欄目緊緊圍繞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直面超大城市治理難題與群眾“急難愁盼”,系統性地建設“賦能基層社會治理”的主流輿論平臺,將媒體力量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開創性模式,獲得了從中央主管部門到地方黨委的多次肯定,為全國同行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
欄目通過“四大支柱”,將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精準地傳導至基層治理的末梢神經。


一是“閉環治理”,確保基層訴求“事必有果”
《今日關注》搭建平臺,建立了“問題曝光—持續督辦—效果回訪—制度反思”的閉環治理機制,通過《關注·回音》等板塊,將個案的追蹤固化為平臺的強制功能。例如,去年8月初,重慶彭水縣連湖鎮遭遇暴雨,當地回龍村六組的飲水池被泥石掩埋。可一個多月過去,水池一直沒有清理維修,村民們只好在山上自己尋找水源。記者在采訪中詢問負責此事的鎮領導,對方卻表示:他正在休假,甚至認為“村民自己想辦法也是辦法”。新聞播出后,當地迅速采取措施,為村民新修了一個飲水池,并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問責。

而類似的報道還有很多,比如:《今日關注》報道過北碚區37盞路燈不亮的問題;經開區一夜市缺乏管理,導致環境衛生一塌糊涂;璧山區五十多戶受災村民,17年沒有拿到房產證;銅梁區市民摩托車被查扣,取車時遭遇違規收費;九龍坡和大渡口兩區交接處的城市內澇遲遲無法解決……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往往是體現民情、牽動民心的民生大事。

對于整改積極、工作到位的,予以客觀評價和應有的肯定。對于整改動作遲緩、浮于表面、邊改邊犯等情況,則通過“回頭看”,實行“二次監督”,促使相關單位動真碰硬、真查實改。
完整的閉環,讓《今日關注》從“民意的傳聲筒”,升級為“治理過程的監督員”和“問題解決的護航者”。
二是“協同治理”,打通條塊壁壘“聯動增效”
賦能基層治理,必須破解“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的難題。《今日關注》是在黨委政府支持下,打造為一個能夠激活并聯動整個治理體系的“協同樞紐”。其創建的“1+41”市、區縣兩級媒體監督聯動體系,本質是一個信息互通、行動協同的“治理聯合體”。比如,今年8月,《今日關注》發現長江流域萬州段存在非法垂釣執法真空。相關報道就相當于向關聯的多個治理部門,發出了“協同作戰”指令,精準地驅動了職責梳理與機制銜接,讓監管漏洞得到迅速補齊。這也證明,一個權威的媒體平臺,可以成為打破基層治理中條塊壁壘的“制度性接口”,將分散的治理力量整合成解決復雜問題的合力。

三是“理性治理”,驅散形式主義“治理迷霧”
基層治理常被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所困擾。《今日關注》平臺堅守“建設性”價值導向,幫助基層工作回歸本源。今年8月,《今日關注》在報道某地要求網格員24小時待命響應形式化視頻抽查的“層層加碼”時,精準識別并揭示了這種“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對基層精力的無謂消耗,從而推動考核機制向“服務群眾”的本質回歸。這種以“問題清零”為目標的監督,為基層干部松了綁,也為優化治理規則提供了真實依據,彰顯了平臺服務于“理性治理”的深層價值。

四是“數智治理”,實現民生痛點“未訴先辦”
賦能基層治理,需要從被動響應向主動感知演進。《今日關注》深度融入數字化建設,打通“民呼我為”等多個數智平臺,能夠主動、敏銳地從海量信息中,捕捉到如農村黑臭水體“返黑返臭”、公共設施“建而不用”等苗頭性、趨勢性問題,實現精準、高效的早期干預。這也說明反映問題的“媒體窗口”,能進化為一個能夠感知社會運行脈動、預警治理風險的“社會治理傳感器”,極大地提升了基層治理的預見性和精細化水平。


三、《今日關注》:連接黨心民心做百姓喜歡的節目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變革既要從宏觀架構上推進,也要從細微處入手。《今日關注》開展建設性輿論監督,就是要在新聞實踐中尋找突破口,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今日關注》開播以來,推動解決民生實事超過300件,報道問題整改率超過92%,切實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據中國視聽大數據(CVB)數據顯示,《今日關注》收視率、收視份額在重慶地區同時段所有頻道排名第1。同時,沒有因為監督報道,引發一起被報道單位的投訴,沒有引發一起網絡負面輿情,反而多期報道獲得群眾送來的錦旗和感謝信。



開播以來,《今日關注》被中宣部《新聞閱評》《每日要情》、國家廣電總局《廣電視聽評論》、中國記協官網官微多次刊發推介,并在“一帶一路”記者組織合作平臺、首屆中國廣播電視精品大會等國內外場合交流;新華社內參《國內動態清樣》也專門刊文,報道了《今日關注》為重慶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探索了寶貴經驗。


連接黨心民心,做百姓喜歡的節目。《今日關注》用實踐證明:民生節目不僅是社情民意的觀察者,也完全能夠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搭建溝通橋梁、提升治理效能的戰略性基礎設施。


(重慶廣電-第1眼TV)
責任編輯:陳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