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頒獎報告會,釋放哪些重要信息?
2025-11-06 17:59:39 來源: 中國記協微信
第三十五屆中國新聞獎頒獎報告會6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李書磊出席并講話。
與會代表認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也是新聞戰線必須擔負起的重大政治責任。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習近平文化思想,精心組織“十四五”時期重大成就宣傳,宣傳闡釋“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部署,充分反映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貫徹落實的進展成效,推動學習貫徹走深走實。
與會代表表示,要深化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加快推進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體制機制改革,建立以激勵優質內容生產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提高主流輿論傳播力影響力。要以時不我待的態度改進文風,加強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提高講故事能力,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文感人。要完善人才培養管理體系,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加快培養一支有更強戰斗力的新聞隊伍。
報告會由中國記協主辦,表彰了377件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以及首屆“全國十佳新聞工作者”、第十二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十佳選手。
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重慶廣電集團、
北京日報、新華社的代表先后作了發言
這是他們的分享
第35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代表
人民日報社評論部編輯 何娟
既貼地觀察,又凌空思考
結合改文風變革實踐,我有三點體會:一是推進評論思想革新,力求“望得見遠山的起伏”;二是推進評論思維革新,力求“看得清深處的波瀾”;三是推進評論實踐革新,力求“聞得到泥土的芬芳”。實踐是寫作的源頭,只有走出高樓、走進田間,既貼地觀察,又凌空思考,文章才有生氣與靈氣。

第35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代表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中心時政新聞中心高級編輯 洪玫
用影像深度傳播
直播就是在用影像記錄歷史、用儀式凝聚共識,用氛圍激發情感,通過有儀式感和感染力的視聽語言,彰顯國家態度,樹立價值標桿,傳遞榜樣力量,最終完成從情感觸動到價值認同,再到行動召喚的深度傳播。

第35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代表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荔枝新聞中心資深編輯 王芳
以史為鏡,照亮未來
重大歷史題材的傳播力,源于史料的真實性與細節的感染力。我們深知,唯有對史料進行穿透式挖掘,才能讓歷史人物走出文獻,讓精神力量直抵人心。新聞的價值從來不止于記錄時代,更在于以史為鏡、照亮未來。我們深知,每一次對歷史的回望,都是對未來的校準;每一篇有力量的新聞作品,都是凝聚文明共識的紐帶。

第12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十佳選手代表
重慶廣電集團記者 陳正直
推動輿論監督與社會治理良性互動
建設性輿論監督與社會治理是現代化進程的一體兩面。一個敢于并善于接受建設性監督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充滿活力、具備強大自我修復和完善能力的社會。一個能夠有效吸納和轉化輿論監督的社會治理體系,也必然是一個更具韌性、更得民心的善治體系。推動輿論監督與社會治理的良性互動,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一環。

首屆“全國十佳新聞工作者”代表
北京日報社長安街知事編輯部主任 郭濤
以融合促發展 以效果論英雄
十年來,長安街知事從一個“散裝版”工作室出發,整合報社優質資源再造為“正規軍”編輯部;如今,長安街知事又以編輯部為原點,孕育出橫跨社內社外聯合共建的工作室矩陣。未來,在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中,我們將堅持以融合促發展、以協同擴優勢、以效果論英雄,推動首都黨報新媒體品牌在時代浪潮中翻涌出更多新的浪花。

首屆“全國十佳新聞工作者”代表
新華社中東總分社耶路撒冷分社首席記者 王卓倫
讓世界看到負責任的中國媒體
對于戰地記者而言,新聞的現場,不只是報道的素材,更是一場生命的考驗,是責任與恐懼的較量。真實、平衡、理性的報道,會讓世界看到負責任的中國媒體。在備受全球關注的國際重大突發事件中,中國記者不僅沒有缺席,還在努力發出正義之聲,搶占國際新聞話語權,彰顯大國記者使命擔當和全球情懷。

責任編輯:陳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