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短 入冬快 立冬時節如何養生?
2025-11-07 06:38:10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今天(11月7日),我們迎來“立冬”節氣。這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冬季的開始。
立冬如何養生?
今年各地秋天偏短、天氣波動明顯。部分地區雖未達到氣象學上的入冬標準,但人們已經有了提前入冬的體感。這會對立冬節氣的養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重點部位保暖不可忽視
立冬后,天氣轉冷,頸部、頭部、腳部等部位容易受寒邪侵襲。尤其是心腦血管病患者,可能出現胸悶、胸痛、血壓升高等情況,需要注意佩戴圍巾、帽子,穿厚襪子和保暖鞋。同時,衣物穿戴需靈活應變。建議遵循“洋蔥式”穿衣法,如內層穿透氣吸汗的薄款內衣(如棉質、速干材質),中層穿保暖性強的毛衣、針織衫或抓絨衣,外層搭防風防水的厚外套(如羽絨服、沖鋒衣)。

運動鍛煉講究時機與強度
立冬后,清晨往往是一天中氣溫最低、寒氣最重的時段,此時不宜進行劇烈運動。可選擇上午九點以后,至下午四點之間,在氣溫相對較高且穩定時開展戶外活動,如快走、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強度以微微出汗為宜。此外,立冬時節應調整作息,盡量在22時前準備休息,不晚于23時進入睡眠。

飲食調理需要精準適配
由于秋天偏短,身體可能尚未完全適應冬季的寒冷,需要更早補充能量。但飲食進補應因人而異,遵循因時制宜、適度平衡的原則。

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副主任 宣磊:在冬季補充一些含鈣和含鐵的食物,可以提高人體的御寒抗寒能力。在日常飲食中含鈣比較豐富的有牛奶、豆制品,還有魚類、蝦類,還有包括海帶、紫菜都可以。含鐵比較豐富的有豬肉、蛋黃、大棗,還有黑木耳等等。
立冬養腎“黃金期”
攢足一冬精氣神
立冬時節,人體新陳代謝水平相應降低,因而需要依靠“腎”,這個生命發動機來發揮作用。
專家提醒,立冬后,養腎可采用這些方法。
冷面 溫齒 熱足 護腎有妙招
冷面,即用20℃左右的涼水洗臉,既能提神醒腦、讓大腦保持興奮,還能促進面部血液循環,增強抗病能力。
溫齒,即用35℃左右的溫水刷牙、漱口。中醫認為“齒為腎之余”,保護好牙齒便是養護腎臟的重要一環。

熱足,即臨睡前用42℃以內的熱水泡腳。“寒從腳下起”,雙足供血不足、熱量較少、保溫能力弱,每晚堅持熱水泡腳,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增強防病能力。

冬季養腎 多吃這些黑色食材

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黑木耳等,都是秋冬之交養腎補虛的佳品。

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副主任 宣磊:比如說,在家可以準備50克的黑豆,30克的黑芝麻,20克的黑米或者是紫米,再搭配10克的碎核桃和家里的紅棗,用攪拌機把食物加一些水攪碎,變成濃漿,然后把濃漿再適當添一些水以后加熱煮開。如果在沒有糖尿病禁忌的情況下,也可以再適當加一些冰糖,這樣就制成了一款適合冬季補腎補虛的一個藥膳。它的功效可以補腎養血,對女性來說還可以烏發和養顏,也更適合日常比較容易掉頭發或頭發比較干枯、容易斷裂的情況。
責任編輯:杜漩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