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華龍網 姜念月
聽新聞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姜念月)11月7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重慶國際人才交流大會首場新聞發布會。
會上,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鐘建川介紹,《重慶市“十四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全面落地,12項核心指標順利完成,其中戰略科技人才和領軍人才數量等5項指標實現倍增,西部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邁上臺階,一批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改革成果加速涌現。回顧這五年的工作亮點,可用“四個新”來概括。

突出政策迭代,塑造戰略人才力量新優勢。
集中打造一批頂尖人才團隊,形成人才集聚“滾雪球”效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弗倫茨·克勞斯在渝設立其在中國首個諾貝爾獎工作站。
“十四五”期間,共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5100余名、較“十三五”末增長3.3倍;招收博士后5752名,累計突破1萬名、實現倍增,出站留渝率提升到90%;引進市外來渝人才33.8萬人,監測顯示連續4年各區縣實現人才凈流入。
突出人才引領,匯聚賦能創新發展新動力。
由頂尖人才牽頭新建信息與智慧醫學研究院等重大平臺23個,產生了全球首個全車型多元動力一體化智能平臺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增至24.8件。目前,金鳳、嘉陵江、明月湖3個重慶實驗室掛牌建設,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重慶高等研究院等一批新質平臺加速匯聚,國家級、部級科創平臺基地達231家,人才創新的舞臺越來越寬廣。
此外,重慶還建立了雙招雙引、校聘企用等機制,讓人才的創造力沿著產業鏈充分流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分別達9123家、7.56萬家,人才強企的旋律越來越激昂。
突出改革集成,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新活力。
在人才評價上,重慶在全國率先構建“目錄+計分”雙通道評價機制,授予12家重點單位人才自主認定權,實施基層衛生、農技人才“定向評價、定向使用”,讓各類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在人才使用上,建立目標導向型科研攻關機制、青年科技人才擔綱機制,實施青年人才“減負行動3.0”,青年人才領銜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比例達73.5%。
在人才激勵上,推行高層次人才市場化薪酬、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成果轉化“以權代股”等多維激勵措施,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提高至80%以上。
突出共建共享,營造最優人才生態新氣韻。
著力構建數智服務體系,開發運行全市統一的人才應用“渝才薈”,貫通“市、區縣、用人單位、專業機構”四重服務資源,推動急事快辦、要事細辦、難事易辦,實現人才服務一端通辦、人才招引雙向智配,日均服務人才超過2000人次。
著力構建創業陪跑體系,布局建設7個人才創新創業服務港,在全國率先體系構建技術經理人、投資經理人、職業經理人、孵化器管理人等集聚支持機制,打造“科學家、創業者、陪跑人”的生態圈,讓創新變簡單、創業不孤單。目前,全市共有500多名“陪跑人”活躍在創新創業一線,在港孵化企業524家。
相關鏈接:
分享成功
相關推薦
參與評論積分 龍珠商城兌好禮
打開第1眼TV-華龍網查看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