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羊辦專屬“身份證”,機器狗當“田醫生”,AI+農業玩出了新花樣
2025-11-07 13:13:56 來源: 潮新聞
11月6日,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博覽會在浙江烏鎮啟幕。位于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1號館的長三角數字鄉村成果展人頭攢動,聚焦數字鄉村建設的創新實踐與前沿成果,展區集中展示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
當羊有了“專屬身份證”,機器狗成了“田醫生”……AI技術讓傳統農業擺脫了“看天吃飯”“憑經驗辦事”的舊模式,玩出精細化、智能化的新花樣。
每只羊都有“身份證”和“KPI”
AI金牌管家實現全鏈條管控
在華欣湖羊智慧生態示范園展臺,一塊數字化大屏吸引了記者的注意。視頻監控里,羊舍內的羊兒們悠閑地吃著草。環境監測、預警信息等模塊信息也在實時同步更新。
作為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智慧化湖羊生態養殖園區,華欣湖羊智慧生態示范園通過實施國家數字畜牧業創新應用基地等項目,與中科智牧緊密合作,構建起屬于華欣湖羊自己的“養殖全過程智慧精準管控、全鏈條三產融合、全產業聯動帶農”的智慧生態高效養殖模式。

“我們以‘給羊辦身份證、做KPI考核、當紅娘’為核心抓手,搭建起覆蓋湖羊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管理平臺。”中科智牧CEO趙乾坤告訴記者,依托平臺每只湖羊都擁有專屬的“身份標識”,并通過智能飲水終端、無人散料車等全國首創設備,實現養殖數據的無人化采集。
“羊兒們在飲水時即可自動記錄飲水量與體重變化,結合飼料投喂量、防疫記錄、健康診療等數據,形成完整的個體生長檔案。”趙乾坤介紹,這些數據上傳至云端后,在自主研發的“羊小智”AI大模型進行深度分析,不僅能精準判斷湖羊健康狀況,更能從經濟角度優化養殖策略,給出最佳出欄時間建議,讓養殖決策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
而在AI技術的全面賦能下,園區目前實現了多項關鍵指標的突破:羊舍AI精準管控100%覆蓋、良種覆蓋率超85%、湖羊日糧投喂誤差控制在±2%以內、飼喂效率提升30%以及數字化防疫率達99%。
同時,通過智能環境傳感器實時監測溫濕度、糞污處理情況,結合AI算法自動啟動殺菌消毒程序,讓養殖環境達標率達到99.6%。“我們讓羊兒吃得好,更住得好,”華欣湖羊總經理楊建平自豪地說道,“像無人推料機、掃料機器人的應用能夠直接減少40%的人工工作量,綜合養殖成本下降約15%。”

數字化可控的智慧養殖方式讓我們更了解羊的肉質、體質等指標,可以讓羊在合適的時機出欄,并且呈現肉質的最佳狀態,以確保華欣湖羊肉質的最佳食用體驗。“我們和華欣一起創新性地開發了健康羊肉休閑零食——原切羊薄脆,我們選了很多地方的羊肉,最終我們華欣通過數智化精準養殖的羊肉做的薄脆,口感和品質最好,真切感受到我們智慧養殖的妙處,讓安全、優質的羊肉,變成我們每個人觸手可得的美味。”趙乾坤說。
據悉,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聯結機制,華欣湖羊智慧生態示范園已培育42家示范合作社,輻射帶動1800余戶農戶,年綜合利用秸稈3萬噸,帶動農戶年增收超3700萬元。
數字化、智能化讓華欣湖羊真正嘗到了節本增效的甜頭,數字化建設成果更是入選國家“十四五”數字畜牧業創新應用基地重點研發項目,10月份在2025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還獲得“全球農食行業創新路演秀”三等獎,成為全國湖羊智慧生態養殖的“領頭羊”和示范標桿。
機器狗巡田、數智平臺“把脈”
AI當起了“田醫生”
“噠噠噠,噠噠噠——”在桐鄉市石門灣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展臺,靈活做出各種動作的機器狗成為了今年數字鄉村成果展上的新面孔。

“這是我們全新推出的AI+田間偵察兵巡檢系統。”托普云農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依托機器狗身上搭載的設備,不僅能自動巡田、監測病蟲害,還能通過5G傳輸數據到云端進行分析,與“數智大田”實時聯動。
作為省級糧食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區,石門灣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依托托普云農的“AI+物聯網+低空賦能”技術體系,構建起“空天地”全方位監測網絡,打造糧食生產管理閉環——
空中,無人機按預設軌跡開展大范圍巡檢,快速捕捉糧油作物長勢情況;地面鋪設氣象站、高清攝像頭、智能蟲情測報燈等智能裝備,結合田間偵察兵巡檢系統,實現全區域自動化巡檢,對糧油作物生長環境、病蟲害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分析;此外,農戶們佩戴的VR智能眼鏡依托公司自研的田間作物表型AI算法,還可實時完成病蟲害識別、環境監測和語音控制等操作,成為“移動的田間科研助手”。

“這些多維度采集的數據實時上傳至后臺系統,經AI算法模型分析處理后,形成精準的農事決策建議。”這名工作人員介紹,“數智大田”系統會根據水稻在幼苗期、拔節期、抽穗期等不同生育階段的需求,自動提醒農戶開展灌溉、施肥、防蟲等作業,實現“缺什么補什么、需多少供多少”的精準投入。
目前,石門灣“數智大田”已實現稻米產業全過程各環節的信息感知、定量決策、智能控制與精準作業,不僅讓糧食生產降本增效,更通過社會化服務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為糧食單產提升和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責任編輯:杜漩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