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縣觀察|藝動巴蜀文“惠”涪陵 十四藝節重塑江城文化新格局
2025-11-07 15:25:2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當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簡稱“十四藝節”)在重慶大劇院緩緩落下帷幕,各項文華大獎也同步揭曉。
涪陵人驚喜地發現,在涪陵大劇院展演的話劇《煙火人間》榮膺“文華劇目獎”,《覺醒年代》導演何念摘得“文華導演獎”。這兩部在涪陵獲得完美呈現的精品劇目雙雙折桂,讓這座烏江與長江交匯的江城,一時間引起了不少人關注。
這場以“藝動巴山蜀水 共繪時代新篇”為主題的藝術盛會,在涪陵譜寫出藝術與城市雙向奔赴的動人篇章,讓涪陵這座工業名城綻放出絢麗的文藝之花。市民們懷著對藝術的渴望走進劇場,演員們則在觀眾熱情的掌聲中傾情演繹,共同繪就了一幅文化惠民的生動圖景。、

雙星閃耀:藝術精品邂逅涪陵沃土
中國藝術節是全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文化藝術活動。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在重慶與四川兩地聯袂舉辦。
十四藝節堅持“創新、開放、精品、共享、融合”原則,除了在重慶中心城區和四川省成都市舉辦主會場活動以外,還在川渝兩地多個市(州)、區(縣))設立分會場。
涪陵作為分會場之一,《覺醒年代》和《煙火人間》兩部文華獎參評劇目及一部特邀劇目《長安的荔枝》,總計三部作品落地涪陵大劇院。
在涪陵展演的話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志》問世至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共機關刊物為軸,藝術再現了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先驅的求索之路。
該劇導演何念憑借創新的舞臺語言和對歷史細節的精準把控,讓這部已在15個城市巡演的話劇,在涪陵的舞臺上煥發新的光彩,并順利榮獲“文華導演獎”。
在涪陵展演的另一部話劇《煙火人間》,則聚焦改革開放初期的青島里院,在“柴米油鹽的日常”中折射時代變遷。這部從全國428部參評作品中脫穎而出的佳作,以其“接地氣的敘事、有溫度的表達”,深深打動了涪陵觀眾。
榮獲“文華劇目獎”,讓這部描繪普通中國人生活變遷的話劇,與涪陵這座充滿煙火氣的城市結下了不解之緣。
兩部劇目的成功展演,不僅讓涪陵觀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國家級藝術水準的演出,更以 “歷史與現實對話、宏大與微觀交織” 的藝術表達,為涪陵的文化氛圍注入了“思想深度”與“情感溫度”。
四場演出,近4000名觀眾,96%的上座率,見證了這場藝術與城市的雙向奔赴。涪陵大劇院這座矗立江畔的文化地標,以專業的舞臺設施和細致的服務保障,向全國展示了涪陵承接國家級藝術盛事的實力與自信。

硬核支撐:專業保障護航藝術盛會
承接國家級藝術展演,是對城市綜合能力的全面檢驗。涪陵作為十四藝節在重慶的重要分會場,以“安全、有序、精彩、圓滿”為目標,構筑起全方位的保障體系,圓滿完成了這次承辦任務。
硬件設施的精準適配是首要前提。涪陵大劇院憑借專業的舞臺機械、燈光音響系統和舒適的觀演環境,為兩部劇目的完美呈現提供了堅實基礎。《覺醒年代》中復雜的時空轉換、《煙火人間》中細膩的生活場景,都在這里得到了精準還原。
服務保障的周密細致同樣關鍵。十四藝節期間,涪陵建立了多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從安保維穩到交通疏導,從醫療保障到環境整治,每個環節都制定了專項方案。區公安分局投入充足警力保障現場秩序,交通部門加密公交班次方便觀眾出行,各部門無縫銜接,確保了演出全程“零事故”。
更值得稱道的是,涪陵大劇院團隊對劇目藝術特性的深刻理解。針對《覺醒年代》厚重的歷史質感與《煙火人間》細膩的生活氣息,團隊提供了差異化的服務支持,從舞臺調試到后臺管理,從演員接待到觀眾服務,每個細節都體現出專業水準。
這種全方位的保障能力,不僅贏得了組委會專家和劇目團隊的高度評價,更讓不少劇團演員由衷感慨:“在涪陵的演出體驗,讓我們感受到了這座城市對藝術的尊重與熱愛。”

文脈永續:藝術賦能城市未來
江水奔涌,文脈永續。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雖已落幕,但留在涪陵的藝術余韻與文化動能,正成為這座“承載三線記憶、流淌長江文脈”城市的新底色。
按照十四藝節的展演安排,除了參評并獲獎的兩部話劇作品外,話劇《長安的荔枝》還將于12月9日登臺涪陵大劇院。涪陵這座與荔枝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城市,將迎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據《涪州志》記載,涪陵所在的北緯29度區域,歷史上曾是荔枝生長的北界。唐代詩人杜甫在《解悶》詩中便有“憶過瀘戎摘荔枝,青峰隱映石逶迤”之句,印證了這一帶與荔枝的千年情緣。
話劇《長安的荔枝》中精心重構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傳奇故事,將與涪陵的地方文史記憶產生奇妙共鳴。
除此之外,涪陵大劇院還排定豐富多彩的演出計劃:意大利愛樂樂團2026新年音樂會、歌舞秀《達坂城的姑娘》、互動脫口秀專場等,展現出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文化交融的開放姿態。
這些高品質演出,將持續滋養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中國藝術節秉承“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的辦節宗旨,涪陵在辦節中,不僅讓高品質藝術走進市民生活,更以“藝術+文旅”深度融合為抓手,推動藝術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 “藝術惠民”與“經濟賦能” 的雙向共贏。
借助十四藝節的品牌效應,涪陵有望將觀劇客流延伸至白鶴梁水下博物館、816工程等特色景點,打造更多 “藝術展演+景區游覽+特色消費” 的融合產品。同時,通過挖掘本地荔枝文化等獨特資源,開發具有涪陵特色的文創產品和旅游線路,讓文化資源真正轉化為發展優勢,為地方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藝術節的種子已在涪陵這片文化沃土中生根發芽。從《覺醒年代》的思想啟蒙到《煙火人間》的溫情守望,從《長安的荔枝》的歷史回響到意大利愛樂樂團的西洋韻律,涪陵正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構筑多元并存的文化生態。
當藝術的靈光注入這座千年江城的血脈,當文化的溫度融入市井生活的肌理,涪陵不僅實現了從工業重鎮到文化高地的華麗轉身,更在巴蜀文化的星空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獨特坐標。
文化的力量,正如滔滔烏江,奔流不息,必將為涪陵這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讓文化的光芒照亮城市每一個角落,讓藝術的力量賦能百姓美好生活。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李燊 李黎
責任編輯:李燊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