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目混珠、張冠李戴……直播切片帶貨,便利還是混亂?
2025-11-11 17:14:02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知名主播配上精彩解說,是商品銷售的有力推手。將直播中的片段進行截取,配上產品鏈接,消費者在無意間刷到時可能也會被吸引從而下單購買。
近來,隨著這種“直播切片”銷售方式遍地開花,一些亂象也在悄然生長。例如未授權的賬號仿冒官方、切片內容與所銷商品移花接木,甚至衍生出以直播切片為名的所謂“風口”乃至騙局……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決策前,還應多方確認核實,避免掉坑。
分銷:切出直播“高光”,二次加工發布
牙膏、零食、茶葉……社交平臺上,網紅主播的一場場直播早已結束,但消費者還是可以查看到其大量的“直播切片”,并通過相應鏈接,隨時隨地購買主播推介過的產品。
什么叫作“直播切片”?簡單來說,它是一種較為形象的直播間分銷帶貨方式。畢竟現在的直播越來越長,整場直播動輒數小時,很少有人能按時按點,守在屏幕前完整看下來。為了增加主播影響力,同時也能賣出更多的貨,一些主播及其所在機構,會放開相應直播間的切片授權。
取得授權的賬號,可以截取過往直播中介紹產品的“高光時刻”,將這些切出來的片段,二次加工剪輯成短小的視頻,再掛上相應商品鏈接發布出去。賬號所有者,可以從成交中獲得傭金。
在“眼球經濟”盛行的當下,一些粉絲多、名氣大的主播,自然成了“切片”的熱門之選。以一位擁有數千萬粉絲的主播為例,記者以其名字為關鍵詞搜索發現,除了其官方認證賬號外,還有數不清的該主播名字+“嚴選”“甄選好物”“直播優選”等字樣后綴的相似賬號。
這些賬號,基本會使用與該主播官方賬號同款,或類似的頭像,不少在介紹中標注“官方授權賬號”“直播間返場賬號”等。記者咨詢其官方賬號工作人員了解到,有一些賬號是經過授權切片的直播間小號。“在授權賬號里所賣的商品,都是經過大號直播間嚴格選品的,保證正品,可以放心下單。”

夸口:承諾言之鑿鑿,實則真偽難辨
不過,問題在于,與大主播名字相似的賬號常常數不勝數,授權賬號只是其中一部分,魚目混珠之下,真偽實難判斷。
“我告訴大家,什么叫在亮哥直播間買東西!我讓您買得放心,只要能進我直播間的,價格我說了算!”在一個名為“主播名字+嚴選”的賬號中,600余個視頻開頭,均截取了該主播直播時的畫面,中間夾雜著從加絨手套到寵物棉窩等各類小商品的視頻廣告。還不時搭配著,“這個品,你能薅就拍兩單”“有售后問題,我第一個為你保駕護航”等畫外音,畫面下方則是商品鏈接。
記者將該賬號推送給該主播官方賬號的工作人員進行咨詢,對方核實后卻稱,這個賬號沒有得到官方授權,所售商品也并不是主播推薦過的。
另一位同樣擁有千萬粉絲的主播,也有著大量直播切片相關賬號。記者進入一個排名靠前,已擁有十余萬粉絲的賬號看到,其已發布了上千個視頻,介紹欄中言之鑿鑿:官方授權賬號,專屬鏈接,直播好物返場,放心購買!然而,記者將該賬號發送給主播的官方直播間工作人員,對方一番核實后告知,這不是授權賬號。
記者看到,在這些未取得授權的賬號中,一些是截取了主播售賣某商品的直播片段,下方掛著該商品的鏈接。更多則是截取了主播在直播間一些通用性的宣傳話語,例如“這個沒弄錯吧?再去查查折扣”,“以前從來沒有過這個價吧?這怎么可能呢?”給人以商品價格太便宜了,需要核實一下的錯覺,畫面中卻拼接了其他產品進行售賣。
在拼接售賣產品的視頻中,有的“張冠李戴”顯得十分拙劣。例如某賬號中截取主播在“家居節”的直播畫面,配上的售賣產品卻是一款POLO衫。另一個賬號,視頻背景是主播在銷售零食牛奶,拼接售賣的商品卻是洗衣機清洗劑。這些只要消費者稍作留意,其實不難識別出視頻中的問題。
但有的拼接則足以亂真,例如一位知名主播只是不斷在說“好便宜好劃算”,畫面中顯示的是一款魚油廣告,看不出明顯紕漏之處。那么這位主播以往到底有沒有真的賣過這款產品呢?記者向其官方直播間的客服咨詢,對方卻稱,上播的產品太多了,他們也不清楚。
建議:探索授權標識,推動備案管理
該如何分辨哪些賬號是“官方授權”的?從消費者實際體驗來看,僅通過觀察賬號介紹或頁面確實很難直接判斷。記者咨詢多個直播間的客服了解到,只能在下單前將賬號截圖發過來,由客服幫忙判定,此舉無疑會大大增加消費者購物的時間成本。還有的客服直言,直播間雖開放了切片授權,不過消費者很難辨別,“建議還是從官方直播間下單。”

此外,記者注意到還有一類知名主播的相似賬號,會進行直播。其畫面看似是主播正在賣貨的實時直播,但稍作觀察就會發現,其實只是在重復播放“直播切片”。整晚的“直播”都是在播放這一個片段,因此直播中“還剩45單”等促銷性的話語,也不具備可信度。這種直播,無論是否得到了官方授權,都應視作“虛假直播”。

不久前,江蘇省消保委曾針對3家主流平臺“直播切片”帶貨展開體驗調查,針對發現的潛在消費問題,建議主播及切片公司完善授權機制,聯合平臺探索設置不可更改的獨家授權標識,定期更新授權名單。主播及MCN機構需加強對賬號及其產品鏈接、售后服務等環節的管控。平臺也應完善直播切片相關制度,推動授權賬號備案管理,加大違規處置力度,形成典型案例引導。
此外,消費者應注意辨別賬號是否為主播本人或經官方授權,必要時通過主播或工作人員賬號確認。收貨后及時與切片內容比對,保留視頻或圖片證據,如遇問題及時向平臺或有關部門投訴。
延伸:無本萬利?小心被這門生意“割韭菜”
“直播切片玩法,不可錯過的時代紅利”“普通人也能做的副業,輕松月入過萬”……和不少互聯網項目創業路徑相似,社交平臺上圍繞“直播切片”展開的討論已是鋪天蓋地。不少帖子中,它被形容成“無本萬利”的零門檻生意,在家“動動手指”就能坐收傭金。
“想學直播切片,別告訴任何人,學會了自己悶聲發大財!”在一條帖子下,不少評論紛紛“求帶”,作者則大力推薦自己的一部付費課程。記者購買該課程下載發現,內容并無獨到之處,只是使用AI數字人,將一些現成的資料視頻化而已。如果想一對一咨詢,還要再另外付費。
“只能說跑對賽道、跟對團隊才能賺錢吧。”“每天50到60單,比上班舒服很多,現在收徒10個”……類似的,宣稱自己如何賺錢的帖子下,一經咨詢大多會要求私信聯系,然后引導加群、繼而“花式收費。”切片創業靠不靠譜另說,“知識付費”的第二落腳點倒是站滿了人。
曾嘗試做切片帶貨的小依提醒,直播切片會對賬號的粉絲量有一定要求,達不到的話得先花錢買粉。剪輯也不是將直播的那一段簡單截取,而要新穎有創意。最關鍵的,還是要看賬號本身影響力。“像我們很多都是純素人起號,辛辛苦苦剪上幾小時,播放量只有幾十甚至個位數,更別提成交了!”
記者 魏婧 徐英波
責任編輯:陳丹丹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