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近日,律師周筱赟在山東東營某銀行取款(低于5萬元)被追問取款用途等,該律師在解釋用途后柜員稱已打電話給反詐中心和派出所,需等待警方到場核實。工作人員強調東營市各個銀行都是一樣的執行標準,是根據東營市反詐中心下發的通知執行的。該事件引發關注。
目前,對于大額存取款是否需要追問來源、掃碼報備等尚待明確。但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的《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自 2025年8月4日起公開征集意見至 9月3日止,核心變化是取消2022年版規則中“個人單筆5萬元以上現金存取需了解并登記資金來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透露出松綁的趨勢。
各地銀行存取款都有哪些門檻?
近日,澎湃新聞“馬上測”對山東、河南、云南、安徽、浙江等多省份十余家銀行網點展開電話實測,覆蓋城市及縣域多個區域。結果顯示,不同區域網點在掃碼報備、查看流水、聯系家屬等要求上存在顯著差異,部分網點的核實流程或超出合理范圍。

有律師稱,在銀行取款時被追問用途,引發不滿。
大額取款門檻各地不一:詢問來源、查看流水、掃碼報備
實測來看,各地存取款政策差異明顯。
其中,山東東營、河南平頂山等多家銀行網點的取款門檻和反詐措施較為嚴格,核查門檻普遍低于5萬元,聚焦于核查資金入賬時間、實際用途和取款人真實意愿等。
例如,工商銀行東營某支行對2萬元以下取款以口頭確認為主,但強調“錢不是24小時以內入賬”,避免老年人被騙臨時取款;中國銀行東營某支行對1萬元以上取款要求掃描公安局報備碼,填寫身份證、取款用途和(銀行)賬號等,現場進行核實。工作人員直言這樣做的原因是“詐騙太多”;中國建設銀行東營某支行對3萬元以上取款核實用途細節,例如若稱“包紅包”需說明具體場景,可通過結婚照片、家庭群信息佐證,必要時聯系家屬確認。
河南平頂山的網點也設置了明確的金額節點。例如,中國建設銀行平頂山某支行將掃碼報備閾值定為2萬元,超額需微信掃碼向反詐中心報備;農行平頂山某支行營業室同樣稱,對2萬元以上取款要求掃碼報備,無微信用戶可由工作人員代為登記。兩地工作人員均表示,嚴格核查是因“老年人被騙案例頻發,部分人不聽勸,警察來了都還不相信”。
有些地方的銀行網點核實的金額門檻更高。例如安徽中國銀行樅陽某支行,取款 5萬元以上才需要掃碼填寫相關信息,又如中國銀行浙江紹興某支行,無論取款多少都無需掃碼報備或詢問用途,但會確認錢款非近期轉入。
此外,存取款核查還存在“取款嚴、存款寬”的差異。長沙地區多家網點顯示,存款業務要求寬松,中國農業銀行天心區某支行明確“存錢不用問資金來源,取錢才會詢問用途”,20萬元大額存款僅需身份證、銀行卡及人臉識別;中國建設銀行長沙某支行對大額存款僅簡單詢問“錢為什么這么多”,答復正常即可通過,而取款時超過2萬元則會口頭詢問資金、及交易對方是否熟悉等信息,工作人員稱,這樣簡單詢問,同樣是為了防止取款人被騙。

實測十家銀行,我們發現多個銀行在取款一定數額時有相應的報備要求。
新征求意見背景下,要求金融機構更精細化管理
2022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布《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令〔2022〕第1號),首次明確要求個人存取現金超5萬元需登記資金來源和用途,引發廣泛討論。
央行相關部門負責人當時回應稱,統計數據顯示超過5萬元的現金存取業務僅占全部現金存取業務的2%左右,因此該規定對絕大多數客戶影響有限,且不會降低業務便利性。然而,該辦法原定于2022年3月1日實施,但在當年2月21日,三部門發布公告,宣布“因技術原因”暫緩實施,相關業務按原規定辦理。
規定雖然暫緩,但取款有門檻的情況屢見不鮮,比如央廣網2024年6月報道,6月11日,有網友反映,在吉林省長春市的一家吉林銀行取款,被告知需要轄區派出所同意才行。12日,吉林銀行涉事支行以及所屬轄區派出所工作人員均表示,此舉是為了防范電信詐騙,防止居民被電詐。
2025 年,我國個人存取款監管迎來關鍵優化,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的《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自 8月4日起公開征集意見至 9月3日,核心變化是取消 2022年版規則中“個人單筆5萬元以上現金存取需了解并登記資金來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
同年8月,光明網發布評論《存取款單筆超5萬元或不用說明來源,一次適度松綁》稱,“詢問可以防詐騙、洗錢”是成立的,同時“動輒詢問影響正常取款”也是存在的。在這兩個目標指向之下,金融機構必須有所取舍。而這次新規的表述變化顯然已經明確,限制不能因噎廢食,還是要保障順暢的經濟活動秩序。
該評論稱,新規并不意味著對反詐、反洗錢要求的放松。新規規定,金融機構對洗錢風險較高的情形采取強化的盡職調查措施,意味著需要運用更加精準、技術化的方案來防范相關問題。當然,究竟如何實現確實也有探索空間,金融機構有多少精密措施來實現“無聲監管”,也值得觀察。
10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起草了《金融機構客戶受益所有人識別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辦法》),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近年來監管發現,金融機構在開展受益所有人識別核實工作中,往往未區分風險,采取相應的簡化、強化措施,導致反洗錢資源投入與風險背離。亟待對相關制度進行修訂,落實基于風險的反洗錢理念,為金融機構提供更為明確的制度指引。”《起草說明》指出。
《辦法》的主要內容包括明確金融機構識別核實受益所有人的基本要求和原則、明確受益所有人識別標準、規范受益所有人識別核實流程及要求、建立差異反饋機制、明確法律責任。
澎湃新聞記者 朱軒 吳琪
分享成功
相關推薦
參與評論積分 龍珠商城兌好禮
打開第1眼TV-華龍網查看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