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雙十一”電商節已步入第17年。曾幾何時,熬夜付尾款、漫長等待快遞是消費者的共同記憶;而如今,下班途中下單、到家即時收貨,已成為消費新常態。
今年各大互聯網平臺紛紛加碼即時零售,一場圍繞時間效率的爭奪戰,將“雙十一”從純粹的電商節,變成了線上線下融合的即時消費生活節。
連日來,記者采訪了電商平臺人士及行業專家,透過這場年度消費狂歡,觀察電商格局的變化。
“分鐘級配送”成競爭新焦點
今年“雙十一”,電商平臺的競爭已從價格延伸到時間。
淘寶與京東率先入場。10月初,京東宣布將即時零售納入今年“雙十一”核心促銷陣地,通過“秒送好物低至5折”等活動,將大促流量引向這一新增量。
淘寶閃購早于天貓發布消息,率先開啟“雙十一”促銷,通過接入首批超40萬家線下門店,實現“遠近一體”的經營模式。
在即時零售領域深耕多年的美團則通過加固其供應鏈網絡來穩固市場,其“中心倉+閃電倉”的模式更廣、更深地覆蓋了傳統電商品類。
數萬個品牌的加入,推動即時零售商品品類從餐飲外賣延伸至生活用品等各個領域,生鮮、商超、醫藥、數碼甚至家具、家電等物品應有盡有。
對消費者而言,這是一種全新的“雙十一”體驗。往年“雙十一”,市民張青云總要在淘寶等平臺囤貨紙巾、洗衣液等日常消耗品。今年,他發現在閃購平臺上,同款的紙巾價格與淘寶相當,還能在半小時內送到家。“這樣我就不需要囤貨了,可‘即時’享受優惠。”張青云說。
本地商家深度參與
消費者的即時需求,對品牌和商家來說,也意味著新渠道、新機會。
美團閃購發布的“雙十一”首日戰報顯示,10月31日當天,該平臺800多個品牌銷量同比增長超100%,有上百個品牌官方旗艦店整體銷量增長300%。天貓數據顯示,截至11月5日,淘寶閃購帶來的新用戶在“雙十一”期間產生的電商訂單數已超1億。
不少重慶本地商家也在大促期間嘗到了即時零售的甜頭。在兩江新區運營某平臺閃電倉的陳威表示:“從10月31日開始,倉庫就爆單了,商品銷量比‘雙十一’前增長了約4倍。”
重慶工商大學應用經濟系主任李然認為,電商平臺在即時零售領域的發力,讓本地商家深度參與“雙十一”成為可能,將平臺的流量高效轉化為“家門口”的生意。
不僅如此,今年“雙十一”,從國際大牌到國民品牌,紛紛擁抱即時零售。有數據統計,大促期間,超3.7萬個品牌全面接入即時零售體系,近百個品牌實現月成交額破千萬元。
業內人士分析,品牌過去常見的“線上缺貨、線下積壓”或“線下冷清、線上爆單”矛盾,在采用即時零售模式后得到有效緩解。線下門店的庫存可快速響應線上訂單,既加快了商品周轉,也降低了滯銷風險。
萬億級市場或重塑電商節
當前,即時零售已成為各大電商平臺競相布局的戰略高地。李然認為,即時零售憑借其高速增長和“分鐘級履約”能力,為平臺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從今年“雙十一”各平臺的戰略布局來看,京東、淘寶、美團、抖音等主流平臺紛紛將其視為關鍵增長點,持續加大投入力度。“消費者的習慣也已發生改變,電商平臺正通過倉網融合、前置履約、即時配送等方式構建新的增長引擎,推動零售模式從‘人找貨’向‘貨找人’升級。”李然說。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德勤中國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即時零售已成為網絡零售市場最亮眼的增長極,預計今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4萬億元,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達25%。
“平臺加碼即時零售具有雙重戰略意義。這既是在流量見頂背景下尋找新增長曲線的必然選擇,也是通過完善服務生態提升用戶黏性的關鍵路徑。”李然表示,盡管這一模式仍需經過市場持續檢驗,但可以肯定的是,即時零售正從“應急場景”加速走向“主流消費”,持續推動中國零售業進入“遠、中、近場”深度融合的新發展階段。
數讀雙十一>>>
3.6億件
10月21日至11月10日,全市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遞包裹超3.6億件,攬收快遞包裹1.45億件,同比增長18.94%;投遞快遞包裹2.23億件,同比增長9.97%
40萬家
淘寶閃購接入超40萬家線下門店,實現“遠近一體”的經營模式;10月31日,美團800多個品牌銷量同比增長超100%,上百個品牌整體銷量增長300%
1.4萬億元
預計今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突破1.4萬億元,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達25%
數據來源:記者楊鈮紫、邱小雅整理
分享成功
相關推薦
參與評論積分 龍珠商城兌好禮
打開第1眼TV-華龍網查看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