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漫步龍溪河畔,清漂船在碧波上穿梭,撈網起落間將雜物盡數收走,水清岸綠成為了龍溪河墊江段的常態。

昔日之困
“臭水溝”成鄉村隱痛
“以前路過這堰塘,得捂著鼻子快步走,現在不一樣了,水清亮了,岸邊還種了花,飯后過來遛彎兒,心情都變好了!”站在家門口的堰塘邊,白家鎮農安社區居民白炬清滿臉笑意。這汪清水的回歸,見證著墊江精準整治龍溪河流域水體的堅定足跡。
白炬清的回憶與墊江許多村民的經歷相同。在墊江鄉村,堰塘曾是黑臭水體的“重災區”。居民生活污水、枯枝落葉、生活垃圾等不斷積壓,水面被大量水生植物覆蓋,塘內污泥遍布、雜物漂浮,每到夏季,刺鼻的臭味讓周邊居民苦不堪言。
同樣的困擾也存在于三十公里外的黃沙鎮。長紅社區和永進社區的兩處水塘,也因沿岸住戶生活污水等污染,積累了大量雜物和底泥,水體發臭,嚴重影響村民生活質量。
這些遍布鄉鎮的“生態瘡疤”,不僅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品質,更成為鄉村生態振興與發展的制約。
整治黑臭水體迫在眉睫。

治理之路
“一水一策一檔”精準施策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近年來,墊江結合鄉村振興規劃、農村環境整治、城鎮污水治理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部署,對全縣農村黑臭水體進行全面排查。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突出重點”的原則,根據“全面清零、全域創建、長制久清”的總體目標,以水體所屬地鄉鎮(街道)作為具體實施單位針對轄區內黑臭水體建立具體實施方案采取“補齊管網、截污控源、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治理措施,建立“一水一策一檔”實施方案,全力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白家鎮內8條黑臭水體、黃沙鎮內的2處黑臭水體被納入其中。
控源截污,切斷污染源頭。在白家鎮,當地投入人力物力,鋪設了500米污水管網,將周邊居民生活污水統一收集處理,從根本上遏制了污水直排。
內源治理,清除歷史積存。針對堰塘內堆積的淤泥和雜物,專業隊伍開展了徹底的清淤疏浚作業。僅白家鎮就清理底泥16688.3立方米,讓水體恢復了自凈能力。
生態修復,重塑健康水體。在完成基礎治理后,各地通過堤壩硬化、岸坡綠化等措施,逐步恢復水生態,讓“死水”變“活水”。

截至目前,全縣81條農村黑臭水體已全面清零,消除黑臭水體面積約39.8萬平方米,受益群眾達5萬余人。
這場治理帶來的,不僅是感官上的改變。曾經的“臭水溝”化身“生態塘”,成為了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重塑了鄉村的親水空間與宜居環境。
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態效益正轉化為經濟效益。在黃沙鎮永進社區,完成治理的示范大塘通過公開招租,引進了重慶必洪農業有限公司。未來,這里將被打造成集生態種養殖、農文旅體驗于一體的鄉村生態旅游勝地,實現了從“黑臟臭”到“清凈美”,再到“產旅融”的華麗三級跳,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活力。

長治久清
多部門齊發力防止返黑返臭
每日清晨,天剛蒙蒙亮,龍溪河高安鎮段的清漂隊員便已整裝待發。他們兩人一組分立船頭,手中的撈網在水面上精準掠過,一片片漂浮的枯葉、零散的塑料垃圾被穩穩兜住。
“這河面上的雜物就像地里的雜草,得天天盯。”清漂隊員一邊說著,一邊將撈起的垃圾裝入船上的收集袋。
這些清漂隊員不是單純的“河道清潔工”,更是流動的“生態哨兵”。巡查途中,遇見岸邊垂釣者,他們會主動上前講解禁漁政策;發現暗管滲水,便立即拍攝記錄并上報清漂部……在龍溪河墊江流域的河道上,他們的身影穿梭不息,時刻守護著這一方水生態。
為保障黑臭水體的長治久清,墊江建立起村、鎮、縣三級聯動管護機制,將農村黑臭水體全面納入河湖長制管理,明確村級河長61名、基層管護人員80余名,層層壓實責任。各級責任人定期巡查,對異常排污、設施損壞、水質惡化等情況立查立改,實現“動態排查、動態整治”。
在源頭管控方面,縣生態環境局組織拉網式排查,為每處黑臭水體建立“身份檔案”,詳細記錄位置、面積與污染成因,為精準施治奠定基礎。同時,嚴格落實“誰污染、誰治理”原則,統籌推進“廁所革命”、垃圾與污水治理行動,凝聚農業、住建、水利等多部門合力,由屬地政府具體實施,形成系統治水格局。
截至目前,墊江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已達84%,城鄉黑臭水體整治完成率100%,龍溪河(墊江段)水質常年穩定保持在較好水平。
當巡河的馬達聲與游人的腳步聲在河畔交織,陽光透過墨綠色的樹冠,在清澈的水面上折射出粼粼波光,偶爾有小魚游過,劃出淺淺水紋——一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正在龍溪河畔徐徐展開。
記者 王喜
分享成功
相關推薦
參與評論積分 龍珠商城兌好禮
打開第1眼TV-華龍網查看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