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華龍網 董進
聽新聞

第1眼TV-華龍網訊(特派記者 董進)11月12日,2025中國新媒體大會在長沙開幕。
本次大會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湖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以“智能聚力 系統變革”為主題,包括開幕式暨主論壇,內容創新論壇、財經傳媒論壇等7場平行論壇,以及2025中國新媒體技術展、“強‘四力’ 促深融”專題培訓班等6場主題活動。
重慶廣電集團旗下的重慶華龍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龍網)聚焦媒體及政府部門的AI新技術賦能下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亮相2025中國新媒體技術展,展現媒體內容生態革新與數字化轉型。

全媒體生產傳播如何變革?
內容創新論壇“干貨滿滿”
近年來,主流媒體在重塑內容生產模式、守正創新提升傳播力,技術驅動探索前沿,打造媒體新質生產力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與探索。
12日下午,“全媒體生產傳播變革”內容創新論壇在湖南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總臺、中新社等8家媒體代表分享“我的代表作”“三好作品”主創心得、系統性變革的探索經驗。
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客戶端運營編輯朱笑熺分享了紀錄片《一夜之間》的創作過程,該紀錄片聚焦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前后普通民眾、學生兵、將領及知識分子的真實經歷,通過大量日記、口述史料還原歷史轉折點。
朱笑熺介紹,該紀錄片的成功得益于三個“抓住”——抓住真實的“人”,通篇以人物具體視角講故事,讓人更有代入感,為此團隊翻越了數百本的日記、檔案、回憶錄,重走了歷史發生地,整理出十萬多字的文字資料;抓住“人”的情感共鳴,引用17個人物的講述,通過不同的聲音塑造讓人物更立體;抓住“人”的價值追求,通過一個個歷史瞬間,將個體命運與民族危亡相結合。
“如何走出同質化?我們就想,如果橫向重復就縱向挖掘,具備思想的穿透力才能有持久的影響力。”人民日報社海外版文旅部主任張意軒直言,好創意要融策劃,以融合思維實現價值最大化。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全媒采編室編輯馮子雄以作品《中華薪火》為案例作分享。
“創意挑戰,要先守正再創新,把握嚴肅性和創新性之間的平衡。”據馮子雄介紹,考慮到80年前客觀的物質條件、留存至今資料匱乏導致難以支撐視頻,因此團隊跳出傳統范式,以一個未曾被使用過的新元素來承載抗戰精神,通過對權威資料庫探索,尋找歷史長河中感人的故事,以“主題海報+創意視頻+時政MV”的形式來呈現,這一組合拳在新華社各平臺賬號聯動發布,微博主話題閱讀量突破2.6億。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總編輯石鋒表示,要持續產出高質量的內容,就必須用高強度的創新去激發、去催化、去開掘。“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握好‘三對關系’,分別把握高度與溫度的辯證、技術與藝術的辯證、謀劃與應變的辯證。”

科技如何重塑傳播生態?
新媒體技術展“成色十足”
作為大會的主題活動之一,2025中國新媒體技術展于11月12日至14日在湖南國際會展中心(芒果館)舉行。
本次技術展以“數智新媒 跨界智聯”為主題,圍繞技術賦能媒體的各環節、全流程,分為“智能媒體新生態”“智媒技術新應用”“數字文創新消費”三大主題。
來自媒體數字化轉型的前沿技術、場景化解決方案及文化+科技產業生態集中亮相,吸引了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商湯科技等眾多主流媒體與科技企業參展。
人民日報社帶來的AI編輯部系統引發廣泛關注,該系統集成熱點發現、5G回傳、智能剪輯等功能,實現“一人就是一個移動編輯部”的高效生產模式。
商湯科技推出的“Seko短片創作Agent”更讓觀展者眼前一亮,作為國內首個創編一體的AIGC視頻創作智能體,輸入關鍵詞即可完成劇本創作、配音配樂、分鏡成片全流程,真正實現“一句話生成完整短片”,已廣泛應用于課件制作、廣告創作、短劇等多個場景。
華龍網展示了聚焦媒體及政府部門的AI新技術賦能下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比如,在數字融媒領域,華龍網自主研發的“華龍芯智慧數字能力中臺”,以大數據與AI為核心,依托“芯問”大模型矩陣不斷構建 “媒體+AI+服務” 生態,助力媒體生產數字化。以此為基底推出的AI互動產品《太繪啦!這是我的8D魔幻新重慶》,通過技術、理念與互動的多維突破,成功火出圈,全網傳播破億,為城市形象傳播與主題報道創新提供了全新思路與范例。
在數字文化領域,華龍網以本地媒體高質量數據集為底座,將政策文件精準解讀,整合多元化數據資源,依托全流程智能協同機制實時甄別不良信息,守護網絡思想陣地,構建風清氣正的數字文化生態。
在數字城市治理領域,華龍網以智能檢索、輿情全生命周期管控、集約化管理三者協同發力,為超大城市精細化管理提供全流程智能支撐。
據了解,本次大會期間,還將發布《2024年度商業傳播平臺社會責任報告》《中國智能媒體創新發展報告(2024-2025)》等,并上線2025“融媒有技”優秀案例庫。
分享成功
相關推薦
參與評論積分 龍珠商城兌好禮
打開第1眼TV-華龍網查看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