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從“選種”“育苗”到“成林” 重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何以“枝繁葉茂”
2025-11-12 20:25:32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更是推動實體經濟向縱深邁進的關鍵力量。
11月12日,一場國家級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在重慶召開,為專精特新企業的蓬勃發展再添強勁動力。
從“十四五” 初期到末期,重慶累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41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738家、創新型中小企業6848家,規上工業企業中的專精特新企業占比達39.7%,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精彩蛻變。
這些數字的背后,重慶做了哪些努力?從“選種”到“育苗”,再到“成林”,重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又有何秘訣?

步入2025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成果展,航空發射車模型、防爆四足機器人、智能化手術動力裝置刨刀產品、激光雷達相機……一系列硬核產品集中亮相,覆蓋未來材料、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深海空天等前沿領域。
這里既有成立數年便躋身國際領先的新銳企業,也有深耕數十年仍持續突破的老牌勁旅,它們以“釘釘子”精神扎根細分賽道,筑牢重慶制造業的“堅韌筋骨”。
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科搖櫓船成立5年時間,深耕“光+AI”技術領域,構建起覆蓋150余項專利的自主技術體系,被稱為“智能感知國家隊”;
七騰機器人深耕應急安全領域十余年,穩居行業頭部,并向國際競爭力企業邁進;
鑫景特種玻璃開發出全球首創的3D熱彎納米微晶玻璃,耐摔能力提升20倍,拿下全球首個瑞士SGS五星級玻璃耐摔認證,細分領域市場占有率95%……
這些企業深耕細分市場,在各自領域形成獨特競爭優勢。不僅如此,近年來,重慶通過構建產業生態,以“鏈群帶動”“智改數轉”“場景牽引”,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聚集成勢。
比如,汽車領域,長安汽車作為重慶汽車產業龍頭,通過產業鏈協同帶動了一批專精特新企業成長。“我們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構建起全球采購平臺,預計可覆蓋6千余家供應商,為資源匹配提供精準數據的支撐。在協同平臺的賦能下,一大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深度嵌入到長安汽車產業鏈的體系,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米夢冬介紹。
數據顯示,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先進材料三大主導產業已集聚了50%左右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60%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汽車領域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占全國總數的10%以上。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成長,既需企業自身深耕細作,更需政策沃土精準澆灌。
近年來,重慶打破傳統培育模式局限,將“建立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機制”納入市級重大改革“加快實施一批”項目,出臺48項改革舉措,構建起覆蓋選種、育苗、培優、上市企業成長全周期的七層梯度培育體系,讓中小企業從萌芽之初就獲得全方位支撐。
政策扶持的精準度直接決定培育成效,重慶圍繞企業成長全生命周期需求,建設企呼我為、政企互動、一企一策三大核心場景,構建市級專班+區縣專班+專員服務三級服務機制,實現企業辦事“一碼通查”“一碼通辦”。
從深圳內遷入渝的云潼科技便是受益者。云潼科技董事會秘書陶濤介紹,落地兩江新區后,不僅獲得產業基金、研發補貼等政策紅利,廠房擴建、人才落戶、子女教育等難題也被快速解決,企業2年便成長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構建起“芯片設計-模塊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全鏈條自主可控能力,年模塊產值突破數千萬元,朝著車規半導體領域核心力量加速邁進。
針對融資痛點,重慶精準施策:設立2000億元規模產業母基金,投資500余個項目;在全國率先設立“專精特新支行”,支持專精特新企業融資約60億元;建設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專精特新專板,推動630家企業對接資本市場。同時打造“1+39+N”公共服務體系,聚集2700余家服務機構、9300余個服務產品,為企業提供政策精準推送、申報與定制化服務。
梯度培育與精準服務的雙重加持,讓重慶專精特新企業隊伍不斷壯大。如今,重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達到341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突破5700家,形成了“儲備一批、培育一批、升級一批”的良性循環。

創新是專精特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企業從“幼苗”走向“大樹”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重慶以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通過“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新模式牽引,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雙輪驅動,讓專精特新企業在技術攻關中突破瓶頸,成為產業鏈補鏈強鏈的“硬核力量”。
在創新平臺建設上,重慶建強產業創新綜合體,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和產學研資源,首批組建30家產業創新綜合體,帶動吸納產業鏈企業390家,開展“鏈式攻關”項目205個,有效破解了中小企業“單打獨斗”創新難的問題。
比如,重慶青山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與重慶大學、重慶國研新創智能裝備技術中心牽頭,并聯合辰致科技有限公司、重慶理工大學等20余家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共同組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產業創新綜合體,為重慶推動電驅動技術賦能。
產業大腦的賦能成效同樣顯著,忽米網搭建的汽摩“產業大腦”鏈接300多家上下游企業,讓產業鏈效率提升20%,供應鏈能耗降低14%,充分體現了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生態效應。
此外,重慶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引導企業從“單一產品制造”向“AI+制造”轉型,讓創新基因深度融入產業發展。

開放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立足西部內陸開放高地,重慶以通道為紐帶、以平臺為支撐、以服務為保障,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與龍頭企業攜手“走出去”,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搶占一席之地。
通道優勢為企業出海鋪路搭橋。近年來,重慶充分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等樞紐作用,整合沿線產業資源與市場需求,常態化開展“渝鏈同行·百場萬企”融通對接、“百團千企”國際市場開拓等活動,年服務中小企業超25萬次。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不負眾望,在開放合作中展現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如七騰機器人憑借硬核技術實力,不僅服務于中石油、中石化等國內巨頭,更將國際市場拓展納入核心發展戰略。
“今年初,我們完成多筆海外訂單交付,產品遠赴西亞地區多個油田現場,承擔安全巡檢任務。”七騰機器人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宋雯表示,企業在海外市場已鋪墊許久,客戶對公司四足機器人需求明確,目前中東、東南亞、北美、歐洲及日本相關企業均有對接,部分客戶已備有訂單,待國際防爆認證與出口資質辦妥后即可推進。
除了通道優勢,平臺載體為企業出海提供全方位支撐。重慶樞紐港產業園聚焦先進成套裝備、先進材料、現代物流及供應鏈服務三大產業,招引集聚“鏈上企業”,培育專精特新企業96家、創新型中小企業64家、科技型企業649家。
此外,重慶通過建設貿易、物流、金融“三合一”平臺,構建涵蓋經貿、國際法律與商事服務等要素的現代化服務生態,推動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深入融合、數據共享,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從商機匹配、履約交付到售后維保的全鏈條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不僅帶回了訂單與利潤,更帶回了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形成“引進來”與“走出去”良性互動,讓“重慶制造”的名片在海外愈發響亮。
從點點星火到燎原之勢,重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成長,得益于全周期培育體系、創新驅動、開放合作,更離不開政府、企業、市場、社會的強大合力,讓重慶專精特新發展生態愈發完善。
展望未來,隨著創新賦能、應用賦能、融通賦能、服務賦能、政策賦能“組合拳”持續發力,以及未來工廠梯度培育深化,產學研用金協同創新提質,重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必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勁的動能。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梁浩楠 吳禮霜/文 首席記者 馮珊/審核
責任編輯:李茜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