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時代 青年擔當” 2025中國新媒體大會青年論壇在長沙舉行
2025-11-13 13:41:03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特派記者 董進)以青春之名,赴時代之約。11月12日,2025中國新媒體大會青年論壇在長沙舉行。

聚焦“智媒時代青年擔當”的主題,論壇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湖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
“山海AIGC內容創作平臺共創計劃”正式發布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媒體生態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當下,媒體融合縱深推進,人工智能重塑業態,青年新聞工作者守正創新,在數字浪潮中堅守主流價值、在技術革命中煥發青春榮光。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吳旭寄予青年新聞工作者要胸懷“國之大者”,立穩初心使命之“天”;要深入基層一線,扎根源頭活水之“地”;要歷練過硬本領,善用創新發展之“器”。“技術越是演進,新聞人的初心與定力就越重要。希望青年新聞工作者持續錘煉在紛繁復雜的信息環境中明辨是非、把握本領的能力,在眾聲喧嘩中保持清醒,堅持追尋真理,記錄時代守望正義,自覺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
論壇現場舉行了兩項面向青年的重磅發布。第九屆“青春影像”青少年微電影短視頻征集展示活動啟動征集。這是一場面向全國青年的光影邀約,旨在鼓勵年輕創作者用鏡頭捕捉時代的表情,記錄青春的足跡,將面向全國高校和青年創作者征集短視頻與微電影作品,展現中國青年在新時代語境下的多元表達。
緊隨其后,“山海AIGC內容創作平臺共創計劃”正式發布。該計劃以“AI賦能內容”為核心,搭建青年創作者共創共生的平臺,推動人工智能與媒體內容的深度融合。“山海AIGC內容創作平臺”深度參與制作的紀錄片《吐魯番往事》也釋放了片花。論壇現場正式宣布平臺啟動,標志著湖南廣電在智媒創新領域的又一次探索邁步——以AI驅動創意,以技術激活青春。
除了重磅發布,湖南、北京、江蘇、廣東、遼寧、新疆六家衛視和芒果TV、騰訊視頻八大平臺聯合播出的《聲鳴遠揚2025》中9位選手登臺表演青春秀《青年何為》,現場氣氛被再次點燃。青春的身影與音樂節奏交織,匯成一段最熱烈的回答:“青年何為?為時代發聲,為理想發光。”
“新媒體人”開放麥:鮮活語態表達理想擔當
青年自有青年語態與表達風格。論壇特別設置了“新媒體人”開放麥環節,五位不同背景的青年代表帶來了最具生活氣息的“現場表達”,用幽默與真誠勾勒出當代新聞青年的群像。
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編輯王梓講述了自己從“精致都市麗人”到“抗造戶外達人”的成長。“我大學學的是經濟學,報社面試時領導問‘你不去投行賺錢,來人民日報干圖啥?’我說——因為我有新聞理想。”她用七年時間,用腳步丈量大地,用故事傳遞溫度。“所謂新聞理想,不是站在高處喊口號,而是蹲下來聽普通人說話。”
新京報社首席記者、視頻欄目《容我想想》欄目編導李媛則用“反常識”的視角分享了內容創作的秘訣。“標題像煙花要炸得響,但深度才是內核。”她發現山村女孩和城市女孩一樣愛美,在鏡頭中看見“法國鵝肝其實來自山東臨朐”的反差之美,“做內容的人,要讓更多真實的故事被看見,也讓更多小城的光亮被看到。”
來自湖南天擇城旅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黃楨楊,把戲劇搬進了當下語境。她主導創作的《恰同學少年》青春劇場,用“去爹味”的表達重塑理想與朝氣——“我們直接和觀眾對話,讓青春自己發聲。”如今該劇已上演超千場,觀眾超過10萬人次,成為長沙文化地標。
江西省吉安市融媒體中心記者范小勇以詼諧的“基層記者十年修煉”贏得掌聲。她自稱掌握了“動態采訪法”“安全距離采訪法”等“野生技能”,“當記者跑得腿酸、寫得手酸,除了心不酸哪都酸。”她笑稱基層新聞的熱愛,就像吉安人對辣椒的愛,“明知道會辣出眼淚,但還是頓頓離不開。”
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廖梓豪,則代表“05后”新聲。他調侃自己“打不過AI就加入”,“AI能替我讀《岳陽樓記》,卻替不了我在現場的感動。”他說:“智媒浪潮再大,也沖不走‘人’的溫度。”
五位青年媒體人的脫口秀,讓“新媒體人”的鮮活姿態躍然舞臺:他們以不同方式回應同一個問題——在時代浪潮中,如何用創造、熱愛與行動,定義青春的擔當。
一線新聞青年分享:實踐中守正創新
青年新聞人齊聚,既有熱烈的“開放麥”,更有一線、詳實的主題分享。論壇特別邀請了來自中央媒體、地方媒體、科技機構與國際傳播平臺的八位青年代表,他們以實踐為證,從傳播方式的創新,到職業精神的堅守,再到青年群體的時代角色,講述了智媒時代的“青年力量”。
新華社音視頻部記者胡函博,用抖音點贊量超過86.8萬的《我跟書記去蹭飯》的Vlog創作案例詮釋“融合力”。他認為,全媒體記者要做“六邊形戰士”,“既要有筆桿子,也要有網感。”唯有從一個個新聞現場出發,才能在技能與思維上完成真正的“全媒化”。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防軍事頻道記者莊曉瑩“鐵翼飛旋”全網粉絲超過240萬,以“手握話筒的戰士”展現“使命感”。她講述了在高原哨所的采訪經歷——“當我們把鏡頭對準那些‘不為人知’,把話筒遞給那些‘默默堅守’,強軍故事就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中國青年報社江蘇記者站站長李超,強調“建設性輿論監督不同于簡單的‘揭丑’報道,其核心在于以解決問題為最終導向。”他講述了一次揭露“上頭電子煙”的采訪經歷,涉事青年最終改過自新。“我的報道沒有毀了他,而是挽救了他——這可能比任何獎項更有意義。”
新華日報評論員袁媛分享了從“紙端”到“屏端”的融合創新之路。她以黨報視頻評論《“蘇超”的作業,怎么抄?》為例,展示了主流媒體如何用短視頻“讓文字的力量看得見”。“我們追求流量,但絕不迎合流量。真正的‘留量’,來自對內容的敬畏和對價值的堅守。”
湖南衛視節目中心賽道主理人、制片人任洋,講述了湖南廣電在綜藝創新中的“共鳴感”。“在湖南廣電這片創新的熱土,誕生了像《創業有得聊》這樣的展現當代創業者群像圖鑒的力作,彰顯新時代媒體工作者的主動擔當。我也希望《聲鳴遠揚2025》能聚行業合力,呈現當代青年歌手的群像圖鑒,將節目IP升華為一種青年文化符號。”
來自新疆伊寧市融媒體中心的夏克拉·迪力木臘提,則以生動故事展現“真誠性”。她記錄現代化轉場中的牧民生活,并用英文欄目《伊寧知夏》讓世界看到真實新疆。“有效的國際傳播,不是講宏大的概念,而是呈現生活的溫度。”
繼來之(廈門)人工智能研究院創始人陳鐸則分享了如何玩轉前沿科技的新技能。他說,AI是創意放大器,過去因技術限制無法落地的想象如今唾手可及。“未來AI工具會像修圖APP一樣普及,普通人即可產出高質量作品。”而比技術更重要的永遠是內容內核。當門檻消失后,競爭會回歸到作品的思想深度。
北京二咖傳媒合伙人王睿以“連接力”收尾。她所在的中美跨境MCN之前把美國網紅“甲亢哥”帶來中國。“外國人愛中國,不是因為宏大的敘事,而是因為那些真實的生活細節。”在她看來,文化傳播的終點不是“被理解”,而是“被喜歡”。“要讓中國文化酷酷地被世界看見。”
責任編輯:邵煜晟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